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鄭國光:應對氣候變化 強化防災減災

  時間:2007-10-19 21:23    來源:氣象局網站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強化防災減災工作”。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字字鏗鏘、高屋建瓴,讓中國氣象人備受鼓舞。

  “明確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這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是頭一次,充分體現我們黨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主動應對全球氣 候變暖對人類的現實性威脅,充分體現我們黨與時俱進,尊重科學規律,信心百倍地迎接氣候變暖對國家發展的長期挑戰,也充分體現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為保護全球氣候履行應盡的義務。強化防災減災工作,不僅體現出黨中央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充分體現一個負責任的黨和政府關注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堅強決心,也指明瞭今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方向和任務。”十七大代表、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如是說。

  十七大報告是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黨心民心的綱領性文件

  “作為十七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聆聽胡錦濤總書記報告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感觸很深。總書記的報告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精闢深邃、鼓舞人心,代表們40次為之鼓掌。報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是一份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黨心民心的綱領性文件。”鄭國光感慨地說。

  “我用四個堅定來總結我對十七大報告的感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志十分堅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意志十分堅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志十分堅定,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的意志十分堅定。”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不斷提升氣候、生態、環境保護的層次和水準

  “將應對氣候變化寫入十七大報告,表明黨中央對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體現了高超的戰略思維和把握全局的世界眼光,展現了負責任大國和負責任政府的良好形象。”鄭國光說。

  氣候變化問題不同於一地、一時的環境污染問題,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共同挑戰,應對氣候變化,涉及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內政外交和國家安全的方方面面,把應對氣候變化列入黨的政治報告也有利於我國進一步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有利於進一步鞏固負責任政府立場,有利於更加深入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有利於得到國際社會和國內各界的理解和認同。

  “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提升氣候、生態、環境保護的層次和水準,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全國各級氣象部門的主要任務。”鄭國光表示。

  “我們主要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鄭國光說。

  “一是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的制定和建設,統籌協調各部門(區域)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同時,加強國家層面上的氣候變化立法工作,以法律規範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使保護氣候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二是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要切實加強氣候觀測系統和溫室氣體濃度監測分析系統的建設以及氣候系統模式的研發,優先加大氣候變化規律研究、氣候變化趨勢預測、氣候變化影響分析、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制定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能夠為國際科技界所認可的研究成果。”

  “三是要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能力建設,提高我國防災減災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禦極端氣候災害能力是體現未來20年和諧社會建設水準與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應把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增強防災減災、抵禦極端氣象災害的能力,降低氣候變化的風險,提高農業生產、水資源保障、公共衛生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四是在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高舉旗幟、堅持原則、趨利避害、合作共贏,進一步樹立我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爭取盡可能大的發展空間、盡可能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援、盡可能好的外部環境,更好地維護國家根本利益,打贏這場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衛國戰爭。”

  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

  “強化防災減災工作,必須充分肯定我國防災減災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進一步堅定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信心。”

  鄭國光列舉了一系列數字。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最近5年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有史以來最低的。1990∼2000年,氣象災害年平均死亡人數約為4500人,而2001年以來年平均死亡人數約為2500人。”

  “1990∼2000年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4%,2001∼2006年僅為1.4%。”

  “截止到10月10日,今年登陸的颱風多,其中有兩個還是超強颱風,但死亡和失蹤人數比較低,僅為64人,遠比過去16年平均502人的死亡數字低!第15號颱風“利奇馬”在我國海南省沒有造成人員死亡,而在越南中北部地區造成84人死亡或失蹤。”

  “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顯著的效益,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紮實工作,得益於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的科技水準大大提高,也和氣象災害應急避險科普宣傳不斷深入密切相關。”鄭國光介紹說。

  “強化防災減災工作,必須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鄭國光明確表示,“增強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必須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研究、監測、預報和預警水準。”

  “如何強化防災減災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進一步解決我國防災減災的薄弱環節,是中國氣象局一直在深入思考的問題之一。”鄭國光說,“中國氣象局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不斷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對和防範的能力。”

  “首先要強化災害監測預警。要加強颱風、暴雨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龍捲風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形成全國性、多層次、佈局合理的氣象監測預報網路,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

  “其次是強化災害應急處置。要在國家級、省級逐步建立防禦重大氣象災害的分級響應、屬地管理的縱向組織指揮體系和資訊共用、分工協作的橫向部門協作聯動體系。建立公共場所氣象災害應急聯繫人和鄉村氣象災害義務資訊員隊伍,協助組織和指導群眾採取科學避災措施,充分利用災害天氣預警資訊,及時通知政府、有關部門及群眾採取有效防範應對措施。”

  “第三是強化災害應對防範。加快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資訊發佈平臺建設,儘快建立健全多種手段綜合運用、多種渠道相輔相成、覆蓋城鄉社區的立體化資訊發佈體系。不斷拓展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和氣象頻道等資訊發佈功能,使預報預警資訊及時傳遞給群眾。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金融保險機構在災害救助體系中的作用,提高全社會應對和防範氣象災害的能力與水準。”

  鄭國光說,當前氣象事業的發展迎來了很好的機遇。正如回良玉副總理今年9月在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上所指出的,氣象工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關心。中國氣象局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紮實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為努力減輕災害損失,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編輯:高大林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