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臺北人的穿著打扮跟上海、北京或者其他中國大陸城市的市民差不多,若要認真說,頂多就是氣候、環境、習慣導致了一些細微的差別。
臺北的上班族,給人的整體印像是,男的西服革履,女的裙裾飄飄,行色匆匆。確實如此,無論是在政府機關,還是在公司行號,無論位居要津,還是默默無名,無論穿中裝,還是著西服,人們都注重儀容儀錶的整潔、光鮮,從他們落落大方的舉止中,人們可以看出這已經形成了職業習慣。臺灣的中小學生都是穿校服上下學,有的學校連書包都是整齊劃一。雖然學校分公立和私立,校服款式也各不相同,但是男女學生都顯得乾淨利落。上班、上學需要一本正經,閒暇時間可以盡情放鬆。這個時候,大家又以一種另外的一種形象出現。大人們穿上各種運動服和休閒服健身娛樂、飲宴酬酢,學生們就更隨意了,可以穿上各種光怪陸離的衣服,戴上各種撲朔迷離的佩飾,呼朋引伴,招搖過市。
這些年,大陸的發展一日千里,尤其是上海的發展在臺北人心中激起了陣陣漣漪,臺北“人心向上”,除了時興吃上海菜,學說上海話,女士們還時興穿旗袍,到上海請老師傅量體裁衣再好沒有,在臺灣定做也差強人意,雖然衣資不菲,但是穿在身上的滿足感又豈是這些錢能買到的。由於氣候和地理位置關係,臺灣大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加上走到哪都有空調,所以人們穿著多比較愜意。話雖如此,臺北人怕冷的景象還是領略過。去年12底,“大陸冷氣團”來到臺灣,寒風過處,氣溫驟降,最低只有7度,最高14度,這可把臺北人凍壞了,大家紛紛穿起了皮衣、裘衣、羽絨衣,還戴上了圍脖,穿起了皮靴。以至於單衣薄褲的我們成了異類。
跟所有的大陸城市一樣,臺北也有許多賣衣服的地方。大的百貨商店一般都賣名牌服飾,價格有時高得令人咋舌,因此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只有在換季打折的時候,人頭攢動。小的服裝店和攤販,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東西便宜,有人情味,容易留住女人的腳步。
值得一提的是,臺北還有一處名聞遐邇的成衣批發市場,如今雖然風光難再,但是臺北市政當局還是在想方設法還原她舊日的風華,這就是位處臺北老城區萬華區的大理街成衣批發市場。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臺灣人的生活還相當困苦,為了生計,有許多人把成衣廠裁剩的碎布,拼接成大塊的布,做成衣服,拿到菜市場和路邊叫賣,由於價格便宜,很有市場。60年代後,大理街開始聚集起許多的成衣加工廠,並開始由零售轉為大量批發。一路發展下去,在1988年前後形成高峰。那個時候,萬華火車站及大理街一帶的成衣批發商家,最多達到2000多家。如今的大理街,雖然有些寂寥,但依稀能看出舊日繁華的影跡。
走在臺北街頭,常常能看到特別的綠色鐵皮櫃佇立在人行道上,上面寫著舊衣回收。這是臺北市的福利組織設立的,所回收的舊衣服經清洗、消毒後,會用來無償接濟生活窘迫的民眾。舊衣服用來獻愛心,這真可謂物盡其用了。(吳亞明 柳曉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