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桃園縣產業發展歷史

  時間:2008-05-14 13:51    來源:台灣網     
 
 


  前言

  桃園縣早期以農業發展為主,日據時代桃園大壩工程的完成及埤塘相聯的豐沛水利網路,使得該縣素有“千塘之縣”的美名,不但使農漁作物豐富,更因運輸作物需求,鐵公路使用增加,推動交通建設發展。另桃園縣位於北臺灣地理與人口、經濟中心,為各產業軸帶的樞紐,更奠下桃園產業由農業逐漸轉型為工商業發展的基礎。在四年經濟建設計劃持續推動下,桃園工業區陸續成立,歷經傳統產業發展,蔚為臺灣產業主流的風光時代。近20年來,隨著高科技產業興起,桃園產業亦逐漸由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轉型為以高科技為主力的知識經濟產業型態。

  桃園縣工業發展

  桃園縣工業區的開發歷程與當局政策、“法令”、交通、公用事業等基礎建設推動有很大關係。回顧臺灣工業區的發展,可歸納成四個階段說明:

  第一階段(1961-1970年):傳統與民生需求產業。
  

  1961年初,臺灣逐漸由農業走向工業,低廉穩定的電力,是支撐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柱。1969年,金山核電廠的核準興建,是臺灣邁入核能時代的里程碑。核能電廠提供低廉電力,對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功不可沒,更為工商發展增添了動能。


 

  桃園縣在此階段所開發的工業區有龜山與內壢工業區,工業區皆為政府所主導。當時龜山工業區以紡織業家數最多,區內產業以紡織、電工及金屬為主。


 

  第二階段(1971-1980年):傳統產業仍盛,石化產業興起,私人開發工業區首例,工業用地需求甚殷。


 

  此時正值當局推動十大建設,中山高速公路與桃園中正國際機場,陸續于1978、1979年間通車、啟用。中山高北起基隆南至鳳山,中以支線連接桃園中正國際機場,串聯起南北的交通動線,活絡地方的繁榮。桃園國際機場的啟用,進一步促進了外商投資、“進出口”轉運、觀光等事業的蓬勃發展。桃園縣更因桃園國際機場的啟用,奠定了桃園無可取代的臺灣交通樞紐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帶動了該縣工業區的開發。在此階段內開發的工業區共計7處,工業區有北部特定工業業區、幼獅工業區、大園工業區、林口工三工業區、中壢工業區、幼獅擴大工業區、平鎮工業區、新屋鄉崁頭厝工業用地及楊梅大興工業區。其中楊梅大興工業區為大興紡織公司私人開發,為當時臺灣省第一個私人開發的工業區。北部特定工業區為中國石油公司開發,以石油化學產業為主;幼獅工業區以電工器材產業為主;大園工業區以污染性工業為主,其他為化學製品、染整等;中壢工業區以電子工業為最盛;林口工三工業區是以化學製品為主;平鎮工業區以電子電器產業為主。此階段為桃園縣編定工業用地劇增的階段,也是臺灣工業用地總量快速成長的一個階段。


 

  第三階段(1981-1990年):工業區作綜合性開發趨勢興起。
  

  八十年代設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臺灣第一個科學園區,旨在引進高科技產業技術與人才,其研究與生產並重的模式,帶動了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不但對島內經濟發展有深遠影響,同時也成為其他國家和地區亟思仿傚的對象。科學工業園區的影響不僅止于高科技產業,對促使傳統產業的升級、產業結構的提升改善,亦有顯著貢獻。


 

  1981年間桃園縣所開發的工業區有蘆竹鄉的海湖工業區與觀音工業區,二者都屬於綜合性的工業區,海湖工業區主要是以長生電廠為主;觀音工業區則以化學工業為主,金屬製品業次之。


 

  第四階段(1991年迄今):高科技產業發展蔚為主流,民營工業區開發為大宗。
  

  隨著機場支線、桃園內環線(合稱“國道”二號)以及第二高速公路(“國道”三號)分別於1997、2004年間全線貫通,不僅建構了桃園縣內迅捷的交通網,也活絡了桃園國際機場與臺灣各地的接觸,同時亦提供來臺洽公人士更便捷的交通服務。此階段當局積極以現有的製造基礎,配合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趨勢,推動臺灣成為亞太製造研發中心。桃園縣同時積極配合開發以智慧型的工業園區為主要型態的產業園區。如由“國防部”主導的青山科學園區及龍園研究園區,是以化學,化工,電訊,以及資訊等工業為主。民間主導的工業區有宏基龍潭渴望智慧園區,以電子、半導體、資訊等工業為主;華亞科技園區,主要是以電線、電纜、半導體、以及精密機械等工業為主;龍潭科技園區,主要是以三C為主的通訊、資訊、以及消費性電子等工業為主;桃園科技工業區,主要是以電子材料、倉儲專區及電動汽車廠等工業為主,該工業區係由桃園縣政府委託亞朔開發公司自行開發的工業區;寶祥智慧型科科技工業區,主要是以電子、資訊及電訊等工業為主,大多為智慧型的廠辦大樓。


 

  綜合上述不同階段的演變趨勢,桃園縣產業從較為勞力密集及污染性的產業轉變到以半導體、資訊、電子、電訊等高科技產業為主。同時,自1991年起開發的工業區,皆以科技及研發產業組合方式規劃,且開發的方式也由政府主導型態逐漸演變成以民間投資為主的開發模式。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