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新竹市:宗親勢力猶存,政黨成為主導

  時間:2008-02-29 08:25    來源:中國網     
 
 


  新竹市位於臺灣島西北部沿海,有“古城”與“風城”之稱,1982年,從新竹縣的縣轄市升格為省轄市。面積102平方公里,人口37.3萬人(2001年底)。下轄東、地、西、北和香山5個區。

  新竹市因建立臺灣第一個科學工業園區而聞名,成為臺灣的科技重鎮。本市有較強的科研力量,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及工業技術研究院下屬的聯合工業研究所等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均設在本市。臺灣高科技工業如資訊、電腦、精密電子、精密儀器、生物技術、材料、自動化、光電等均集中于科學園區。

  新竹市也是一個客家人與外省人居住相對集中的城市,與閩南人構成三大社會群體。其中,閩南人約佔總人口的一半,客家人佔四分之一強,外省人佔四分之一弱。這种經濟與社會結構特徵對新竹市政治生態具有重要影響。

  一、地方派系與政治勢力的演變

  臺灣光復到新竹縣市分開前,新竹縣兩大地方派系,即許金德領導的西許派與許振乾領導的東許派均以新竹市為經營中心。新竹市雖以客家人為主,但兩位地方派系領袖均是閩南人,顯示了閩南人在新竹市具有相當大的政治與經濟實力。1980年新竹科技工業園區的設立及1982年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直接影響到新竹市的地方政治生態。

  經濟與都市化的發展,高學歷人口的流入,不利地方派系的生存與發展,因此,80年代以後的新竹市地方派系雖有歷史的遺留與存在,但影響力不大。不過由於新竹市特殊的社會結構與歷史變遷,仍存在不同的政治勢力,包括宗親勢力、外省籍群體、黨外勢力及後來的民進黨等。

  80年代初期,以無黨籍施性忠為代表的“施家班”勢力是新竹市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施性忠曾任縣轄新竹市長,在首屆省轄市長選舉中,一舉擊敗有強大勢力的國民黨候選人,當選市長,以施性忠為核心的“施家班”勢力座大,不僅施本人當選市長,而且其妻莊姬美、兄嫂魏秀珍也先後當選省議員。在1989年市長、省議員與“立法委員”三項公職選舉中,國民黨推出童勝男競選市長,張蔡美競選省議員,許武勝參選“立法委員”;而“施家班”與民進黨組成“鐵三角”,由施性忠的胞兄施性融參選市長,魏秀珍參選省議員,蔡任堅競選“立法委員”。然而,施性忠不滿民進黨未讓其妻參選省議員,發生內訌,大批民進黨,莊姬美進而自行參選市長,與其胞兄競爭,結果“施家班”與民進黨在這次大選中大敗,施性融與魏秀珍夫婦從此退出政壇,“施家班”就此結束在新竹市的勢力。

  新竹市客家人多,有較強的宗親力量。其中“柯蔡宗親會”是一支重要社會政治力量。其重要成員有“立法委員”柯建銘、前省議員與第四、五屆“立法委員”張蔡美、前“國大代表”與第五屆市長蔡仁堅等。但因所屬政黨不同,各有自己的支援群眾。另外,林姓、鄭姓等宗親也有一定勢力。

  人口較為集中的外省人也是新竹市一大社會群體。全市有43個眷村,約有3萬多張選票,成為影響選舉行情的一股力量。眷村的政治團體包括“眷村聯宜會”及眷村第二代組成的“擎天自強協會”等,代表人物有“國大代表”張一熙、前“立法委員”許武勝等。

  隨著新竹市科技產業與都市化的發展,政黨政治的形成,地方勢力與宗親力量在衰落,已無法左右重要地方選情,不能主導地方政治權力的轉換,只能在基層發揮影響力,或者與政黨結合而生存。

  二、地方權力結構的演變

  新竹縣權力之爭實際上就是地方派系、宗親勢力與政黨等不同勢力對地方權力的爭奪。爭奪的範圍從基層鄉鎮市、縣長縣議會、省議會到“中央”級民意機構等個層級的權力機構。

  (一)縣長權力的爭奪

  縣長是地方行政首長,掌握行政大權與經濟資源,是地方權力爭奪的核心。在第一屆縣長選舉中,朱盛淇當選,形成一股政治勢力,並在第二屆縣長選舉中得以連任。在1957年第三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鄒滌之競選,他在西許派的支援下獲得8.9萬張選票,擊敗東許派推出的無黨籍人士鄭鴻源(6.7萬張選票)當選縣長。在1960年第四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財力更為雄厚的臺灣執業醫師彭瑞鷺,獲西許派支援,順利當選。彭瑞鷺進而連任第五屆縣長,卸任後離開新竹到臺北隱居,退出政壇,未形成一股地方勢力。

  在1977年第六屆縣長選舉中,朱盛淇的兒子、“內政部”科長朱育英獲國民黨提名參選,卻敗給無黨籍的律師劉榭熏,但劉榭熏當選後加入國民黨。在第七屆縣長選舉中,劉榭熏卻未獲國民黨提名,又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結果敗給國民黨提名的林保仁。林保仁又連任第八屆縣長,卸任後出任省政府委員,是地方派系有影響的重要人士。

  在1981年第九屆縣長選舉中,重新加入國民黨的劉榭熏在黨內爭取縣長提名時又敗給陳進興,被迫退黨競選,結果只得到1萬多張選票,從此逐漸淡出政壇。無黨籍的范姓宗親代表範振宗也在本屆縣長角逐中敗北。國民黨提名的陳進興順利當選縣長。在第十屆縣長選舉中,陳進興再次擊敗無黨籍的范振宗當選。在1989年第十一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沒有派系色彩的傅忠雄角逐,無黨籍的范振宗再次參選,結果范振宗以9.8萬多票當選縣長,成為新竹縣第一個無黨籍的縣長,國民黨從此失去新竹縣的執政權。

  在1993年的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鄭永金競選,已加入民進黨的范振宗爭取連任。然而竹東宋派代表人物邱鏡淳被國民黨指派為鄭永金的競選總幹事,但因邱與鄭在生意上有矛盾而私下支援范振宗。同時國民黨籍的周細滿也積極爭取縣長選舉,被國民黨開除黨籍。由於國民黨的不團結與分裂,大大分散了鄭永金的票源。范振宗不僅得到民進黨與范姓宗親勢力的支援,也得到林姓、羅姓與劉姓等宗親勢力的支援。在這種形勢下,范振宗得到9.7萬票,當選連任,保住了民進黨在新竹縣的執政權。

  在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中,有四人角逐漸,分別為國民黨的鄭永金、民進黨的林光華、省議員邱鏡淳與無黨籍的徐能安。國民黨提名“立法委員”鄭永金參選後,省議員邱鏡淳退黨參選,再次造成國民黨的內爭。民進黨則相對團結,只有“立法委員”林光華一人參選。徐能安曾為民進黨員,後退出民進黨,力量較小,對民進黨衝擊不大。結果林光華以7萬多張選票當選,而國民黨籍的鄭永金與邱鏡淳則分別以6.5萬與5.9萬的高票敗北。再次證明,國民黨的團結與否,直接影響著新竹縣的執政權。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鄭永金與林光華再次展開角逐,由於泛國民黨的團結,無內部之爭,鄭永金終於以11.3萬票佔勝民進黨的林光華,奪回新竹縣的執政權。

  (二)地方政黨力量的變化

  長期以來,國民黨在新竹縣一統天下,長期掌控地方政權。黨外勢力雖早已出現,但對地方權力結構影響不大,但一直在發展。其中,范振宗是新竹縣一支較有影響的黨外勢力。早在1978年,在臺北經商的范振宗返鄉參加縣議員選舉,並當選,後又以無黨籍身份當選縣議會副議長。80年代的第九、十屆縣長選舉,無黨籍的范振宗均投入縣長選舉,雖告失敗,卻積累了從政經驗,顯示了實力,終於在1989年第十一屆縣長選舉中獲勝。另一位黨外勢力代表是施性忠。在1981年的新竹市長選舉中,無黨籍的施性忠擊敗了國民黨提名人鄭耀宗,並迅速形成一個黨外勢力的“施家班”。新竹縣市分家後,“施家班”成為隨後新竹市一股政治勢力。

  民進黨成立後,逐漸吸收黨外力量,在新竹縣政壇得到迅速發展。其中范振宗當選縣長後加入民進黨,不僅成為民進黨在新竹縣的重要代表,也開創了民進黨在新竹縣的執政權。後來,在民進黨與宗親勢力的支援下,范振宗連任第十二屆縣長,民進黨得以連續執政。在第十三屆縣長選舉中,民進黨的林光華獲勝,民進黨得以繼續掌握新竹縣大權。不過,民進黨這兩屆縣長選舉的得票率變化較大,分別為50%與36.1%,但均高於國民黨,居第一位。在2001年的縣長選舉中,民進黨雖然失去縣政權,但仍獲得9.7萬張選票,得票率為46.4%,較上屆有所增加。

  總體觀察,民進黨及整個泛綠陣營在新竹縣政治實力相對較弱。具體而言,在“中央”級民意代表選舉中,與國民黨實力相當,但在地方基層中的力量較弱。在1995年、1998年與2001年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均獲得1席,得票率在25.6%至35.5%之間。在縣議會選舉中,民進黨雖呈上升趨勢,但仍屬少數。在1998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黨只拿下4席,得票率為15.7%,並獲得副議長一職;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黨只當選3席。在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一直未獲有人當選。即使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民進黨也只獲得6.2萬票,得票率為24.7%,遠趕不上泛國民黨或泛藍軍的勢力。同盟軍臺聯黨在新竹縣更無發展空間,尚未當選重要公職。

  國民黨及泛藍陣營在新竹縣實力相對較強。國民黨雖然曾失去十多年的縣執政權,但在民進黨執政後又奪回執政權,而且在各級民意機構與基層選舉上仍居上風,特別是在縣議會與地方基層權力結構中仍佔絕對優勢。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獲得3席中的2席,得票率由上屆的51.9%上升為57.5%;2001年,國民黨獲得1席,得票率為31.7%,高居各黨第一,若加上親民黨的1席,泛藍陣營有2席,得票數為10.8萬票,得票率達52%。在1998年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拿下33個席次的19席;在2002縣議會選舉中獲得16席。在1998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拿下13個鄉鎮市長中的12席,較上屆增加2席;只有尖石鄉被無黨籍取得;在2002年選舉中仍獲得11席。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儘管國民黨只獲得5萬多票及只有20.7%的增長率,但整個泛藍陣營則獲得18萬張選票,得票率為72.2%,遠高於泛綠陣營。

  同為泛藍陣營的親民黨在新竹縣發展較為迅速。宋楚瑜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獲得12.8萬票,得票率達51.6%,顯示了其雄厚的群眾基礎。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也獲得3席中的1席(陳進興),得票率超過20%,與國民黨、民進黨三足鼎立。不過,親民黨建黨時間不長,在基層權力結構中力量尚呈不足,還無較重要的公職。由於親民黨與國民黨、新黨有較高同質性,未來發展如何仍取決於各黨派的互動。

  另外,無黨籍在新竹縣基層有較強的實力,尤其在近兩屆縣議會選舉中,無黨籍分別取得34席中的10席與15席,遠在民進黨與親民黨之上,是僅次於國民黨的一支力量。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