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理位置
嘉義市位於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北回歸線經過該市附近,東西寬15.8公里,南北長10.5公里,面積60.0256平方公里,四面與嘉義縣相鄰,是臺灣地區土地面積最小的縣市,同時也是臺灣地區少數未與海域相鄰的縣市之一。在全市的地形上除東邊一部份屬竹崎丘陵地帶外,其餘均為肥沃的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地形平坦廣闊(除了位於嘉南平原的梅山斷層地帶邊緣)。而史料記載,該市曾有數次大地震造成嚴重災害。
二、地形
島內學者大致將臺灣地形劃分為7個部份,分別是中央山系、海岸山脈、大屯山山匯、山麓丘陵區域、開拓臺地區域、平原谷地區域及東部火山島嶼等。由此7個部份又可劃分為若干分區,而嘉義市便隸屬於平原谷地區域的嘉南海岸平原。嘉義、臺南海岸平原,簡稱嘉南海岸平原,位於臺灣島西南部,北自彰化,南迄高雄,長170公里。南北兩端尖端,中部較寬廣,最寬處為濁水溪的下游地段,東西寬約40公里。此平原東臨山麓丘陵地帶,平原的東緣部分海拔四、五十公尺,平原西面成一平緩的斜坡,平原中部是斗六、嘉義諸地區。嘉南海岸平原的河流發育有先後,其先者為先成河,即濁水溪、曾文溪,發源自中央山脈及玉山,發生時期甚早,嘉南平原形成以前即已存在,河床廣闊,上流帶來的沖積物甚多,下游堆積現象顯著。其後者為嘉南平原成立以後的順向河,此等河流都來自山麓丘陵地帶,或僅在平原東側邊緣部分地區。如朴子溪、八掌溪、二層行溪等,源自山麓丘陵地帶,北港溪、急水溪及其他較為微弱的河流則來自平原邊緣部分。
三、山脈
臺灣地勢最顯著的特徵,即山多而峻。其主要山系為臺灣山系,貫穿全島南北,其中高出海面三千公尺的山峰共有62座。臺灣山系自東向西,約可分為四列:(1)中央山脈,(2)次高山脈,(3)玉山山脈,(4)阿里山山脈。而與嘉義市有間接關係的是阿里山山脈,該山脈走向略與玉山山脈平行,其主峰大塔山,海拔約2,633公尺,東與玉山之間,以哆哆咖鞍部相連,此鞍部為南部楠梓仙溪與北部有蘭溪之間的分水領。山勢自主峰向西緩降,高山與丘陵相連,無明顯分界。丘陵山地的海拔高度在一至二公尺之間,其西緣山區更趨低緩,部分形成高百公尺至數百公尺的臺地,部分則直接下降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在嘉義附近最廣,水準距離可達50公里。
四、水文
主要河川為八掌溪、朴子溪,均發源於中央山脈,分別流經嘉義市南、北面,形成與嘉義縣的天然界線;該市地下水並不豐沛,主要因為嘉南平原地層由極細的淤泥及粘土組成,含水性差,主要用水資源為引用八掌溪的蘭潭水庫、仁義潭水庫。而這些主要河川的污染程度都相當高。
五、氣候
嘉義市市中心位於北緯 23°29′,東經 120°27′,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以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溫度攝氏22.6度,氣候溫和怡人;冬季為乾季,以東北季風為主,夏季西南風盛行,風力和緩,因高溫及對流作用旺盛,常有雷雨,加以位居侵臺颱風主要路徑地區,7至9月間常有颱風侵襲,雨量甚豐,年平均雨量1696.9毫米,有利農業發展,故該市開發甚早。
六、地質
(一)地質
嘉義市的地質結構主要由地質年代甚新的沖積層構成。嘉南平原東側山麓一帶則為由砂岩、泥岩構成的頭嵙山層及紅土臺地堆積層。
(二)土壤
嘉南平原低地多由沖積土、鹽土、擬盤層土及砂性土等構成。而嘉義市轄區土地為擬盤層土、紅棕色磚化紅土、沖積土等。
(三)地震
嘉義市在地質上位居梅山斷層、大尖山-觸口斷層及六甲斷層之間,雖全區並未真正落于斷層上,但該市行政範圍內仍幾乎位於嘉義地震密集帶上,尤其多數教育設施在區位上應已受到潛在的威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