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亞運動態

亞運點評:“金牌大國”留給“體育強國”的命題

時間:2010-11-27 17: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廣州11月27日電 題:“金牌大國”留給“體育強國”的命題

  中新社記者 王祖敏

  亞洲體壇規模最大的體育盛會在珠江之畔落下帷幕,中國代表團以創造金牌總數新高的佳績立於亞洲之巔。

  199枚廣州亞運金牌,1190枚亞運金牌總數,積澱成中國作為亞洲體壇霸主的堅固基石;一次次高揚的五星紅旗,昭示著昔日“東亞病夫”的強勢崛起;雄壯的國歌聲中,凝聚著幾代中國體育人的奮鬥和努力;一張張黃皮膚的笑臉,詮釋著“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

  但當喜慶的煙花散盡,重新審視這場“金牌風暴”,一些來自亞運賽場或中國體育的“另類報告”卻不得不引人思考。

  在整體水準並不太高的本屆亞運會上,太多金牌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尤其是在作為競技體育基石的游泳、田徑等大項上,中國隊的整體水準與世界強國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射擊、舉重、柔道、擊劍等中國傳統優勢項目,成績出現滑坡;最受觀眾喜愛的大球項目,中國男女足和男排仍在低谷,奪冠的中國男女籃和女排也尚未有明顯復蘇跡象……199枚金牌的新高,是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新坐標,但它不該成為“障目”之“葉”,成為忽視中國體壇沉疴、新疾的理由。

  毛澤東早在1952年就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但中國目前尚未形成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全民健身雙贏的局面。在競技體育的凱歌聲中,國民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缺少健全完善的措施及規劃、沒有行之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加之健身器械和場所的匱乏,導致全民健身運動始終是“星星之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勢。此時如果仍然一味追求競技體育金牌而“顧此失彼”,實為削弱中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根基。

  為了適應奧運設項的需求,甚至只是“照貓畫虎”,以“求多”“求全”的心態設置缺乏群眾基礎、並不適合中國人特點的項目。這種“削足適履”做法,消耗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其生命力也令人質疑。

  在本屆亞運會上,中國軍團正如中國代表團團長段世傑賽前所言,取得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但在以往一些國內賽事中,虛報、瞞報選手年齡、興奮劑醜聞、裁判風波、賽場暴力等現象時有出現,這些污垢不僅有違公平競爭,更讓金牌蒙塵、國人蒙羞。

  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胡錦濤主席提出了推動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奮鬥目標,在中國代表團成立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段世傑也表示:參加廣州亞運會是中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中的重要實踐。

  從亞運賽場的八連冠到北京奧運會的金牌榜第一,中國已無愧於“體育大國”和“金牌大國”的稱號,但遙望“體育強國”,中國任重而道遠——如何擯棄“一葉障目”的狹隘、“顧此失彼”的短見、“削足適履”的浮誇和“藏污納垢”的惡習,是“金牌大國”留給“體育強國”的最大命題。

編輯:徐維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