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每個市民都可分享“亞運紅利”
今天,2010年廣州亞運迎來倒計時100天,這一時間節點,給了人們一個思考“亞運將為廣州帶來什麼”這類問題的契機。
本版特刊登兩篇文章,分別探討亞運將給廣州帶來的有形財富和無形財富。
“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新生活從何處來?從“變”中來。體育場館、交通設施、人居環境等硬體的點滴改變,都將夯實新生活基礎。
廣州亞運,在期許的眼光中漸行漸近。100天后,精彩綻放,霎時驚艷。
廣州給亞運會一個驚喜,亞運會給廣州一次機遇:一次展示作為開放的、國際化的、宜業宜居的現代化城市的機遇;一次勵精圖治、求新求變、超越自我的機遇。如果要在2010年亞運會與廣州這座歷史名城間找一個關聯詞,當推“變”字。亞運,廣州因你而變。
以亞運為抓手,協力同治,廣州無時無刻不在“變”:路變寬了,水變清了,天變藍了,房變靚了,城變美了,場館變多了……全方位、多維度的變化,令廣州生機勃發,新姿煥然。
新建或改擴建40多條集散道路;新建4條總軌道交通;建成22.9公里的BRT項目;完成城市交通整治20項工程和24條主幹道的道路中修……為廣州路通攻堅,更為“後亞運”的廣州交通提供解困範本。中山大道BRT以“車速快、票價低、通達性強、出行舒適”之優勢成為市民出行“新寵”,它的成功必將加速廣州“BRT時代”;廣州大道綠化改造,融合嶺南園林造園的手法,集休閒、交通、審美于一體,達到“行走于公園中”之佳境,成為城市綠道之實景;車輛單雙號限行,也將為廣州交通擁堵打開一扇窺見治理之道的窗戶。
廣州斥資80億元進行體育場館建設、改造,設置了53個比賽場館、17個訓練場館。亞運城、奧體中心、天河體育中心等一大批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環境優美的體育場館將為本屆亞運會比賽提供最可靠的保證。殊為難得的,賽中運動員使用、賽後老百姓健身,這些輻射了廣州12個區(縣)的場館在亞運之後,都將用之於民,惠澤大眾,成為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亞運紅利”。進一步提高社區體育設施配置率,增加每人平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滿足廣大市民“鍛鍊就在家門口”的基本要求,提升廣州作為“運動之城”的品質。
治水,廣州打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到目前,全市治水項目已基本完成,通過污水管網鋪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泵站的建成,河涌的整治和生態修復的推進,全市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顯著提升,從2007年的74.14%上升到85%,中心城區達90%。“水更清,岸更美”的目標正成為現實,一些河涌水質正在變清。治水硬仗更讓各方進一步達成持久戰的共識,可以相信,經過各方鍥而不捨的努力,“一灣江水綠,兩岸荔枝紅”的美景終有一天會在廣州重現。
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告別過去“穿衣戴帽”的簡單做法,將整治老城區改造相結合,通過城市改建、舊城區改造、道路整治、環境衛生治理等,把老城區內的環境整治好。此外,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還與“十年大變”、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服務型政府機關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展與深化人居環境的內涵。
“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新生活從何處來?從“變”中來。體育場館、交通設施、人居環境等硬體的點滴改變,都將夯實新生活基礎。投入總有回報,亞運會讓廣州投入很多,也必讓廣州收穫豐厚。
亞運會,不僅是一場全亞洲的體育盛會,更因它將留下大量有形的、無形的“亞運遺產”而讓廣州站在新的起點,開啟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