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剛剛誕生,黨中央就對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十分重視。 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國家在天津市舉行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30年後,即1984年國家體委、國家民委將這次體育運動會定為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從此,這項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為主的賽事活動便每4年一次地開展起來。
參加民族形式體育及競賽大會的,共有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傣族、朝鮮族、納西族、漢族等13個民族的395名運動員。他們分別來自華北區、東北區、西北區中南區、西南區(包括西藏)和內蒙古自治區、解放軍及鐵路系統等九個單位。大會在天津民園體育場隆重舉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郭沫若、衛生部部長李德全等出席了開幕式並講話。 體育項目分競賽、表演和特邀表演三部分。競賽項目有:舉重、拳擊、摔角(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項目有:武術(分棒術和器械等383項)、民間體育(分石擔、石鎖、弓箭術、彈丸、爬桿、跳板、木杠、皮條、沙袋、地圍、跳桌、筋斗、疊羅漢、大武術、五虎棍、打術、跳術、跳繩、飛叉、中幡等22項)、騎術(各種馬上技巧表演9項)三大類;特邀表演有:馬球、蒙古式摔跤、獅舞、雜技等。其中維吾爾族的踩繩(即達瓦孜)、蒙古族的摔跤、朝鮮族的跳板、回族的武術以及內蒙古騎兵的馬術等少數民族項目給人留下可深刻印象。競賽項目中有10名舉重運動員創造了國家新記錄。來自全國各地及天津市的觀眾有12萬人次。運動會閉幕後,又挑選了90名優秀運動員進京連續表演了31場,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該屆運動會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重視下召開的,它不僅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民族形式的體育盛會,更是一次體現民族平等團結的盛會。歷史上備受壓迫和歧視的少數民族,第一次將自己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與漢族體育項目一起平等地拿到全國體育運動會上展示,在中國體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推動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增強民族團結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