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將於元宵節期間開展

時間:2012-02-01 15:00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人民網北京1月31日電 2月6日是傳統的元宵佳節。為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深入開展,文化部與發展改革委等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以及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於2月5日(正月十四)至2月15日(正月二十四)元宵節期間,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新館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屆時觀眾可免費參觀。

  第一批4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命名

  近年來,文化部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工作。經過專家評審、實地考察、評審委員會會議、公示等程式,文化部于2011年10月31日命名公佈了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等41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發揮他們在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示範帶動作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進行引導和規範,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此外,文化部還將印發《文化部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為深入開展生產性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保護為主 搶救第一 合理利用 傳承發展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頒佈施行,標誌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依法保護、全面保護的新階段。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提出了新要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文化部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對生存狀況瀕危和傳承困難的代表性項目,採取搶救性保護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採取整體性保護的方式;對部分具有生產性質和特點的代表性項目,採取生產性保護的方式。這些保護方式和措施在實踐中得到了全國各地的響應和支援,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生產性保護”旨在“以保護帶動發展,以發展促進保護”,統籌協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傳承發展的規律,不僅有利於增加傳承人和當地人民群眾的收益,提高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促進文化消費、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