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拜年的“包裝”日漸更新換代,但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拜年的習俗和在這傳統與習俗中蘊含的對親友的祝福、對新年的期望,並未隨著西元紀年數字的增加而減少、淡化。
在道賀中豐富春節習俗
“拜年”是通俗的講法,此外尚有“見節”、“賀正”、“賀歲”等雅稱。“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人們外出相遇時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若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拜年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