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春節舊俗

時間:2012-01-17 09:59   來源:新京報

  新京報1月24日民生版刊登了《市屬公園春節端出20道文化名菜》一文,一一細數了即將到來的兔年春節北京市各大公園的迎新活動。其中包括天壇的祭天儀式、頤和園的宮廷廟會、“八旗子弟”逛盛典、敲鐘納福、冰上龍車等等項目,依稀間,仿佛清宮的諸種新春慶典活動重新復活。對於遊園者而言,這些噱頭自然不乏吸引力,但對於關注清宮舊俗的人士而言,總覺得多少有點隔閡。時過境遷,舊事重提已經缺少了很多相對應的民間風尚作為呼應,這些活動也更多像是一則則歷史切片,需要些知識鋪墊才好。

  清宮的春節習俗從臘月就開始了——步驟很是繁複,考究和儀軌自然遍佈其中。首先是懸挂椒屏、歲軸。從臘月初一開始,內廷詞臣先擬四字吉語為標題,並擬與四字景物音義彼此協調的景物,列出單子呈繳皇上。皇上首肯之後,再交由內府繪製成圖,再由內廷詞臣做出相應的文字說明,之後一起進獻,這就是所謂椒屏。

  歲軸也是由詞臣初步製作,大多用五言吉語成為對聯,也是在臘月初一上交,然後轉付宮廷畫苑,在彩絹上配以吉祥花卉、寶穗、鼎卣等圖樣。歲軸並非清朝獨有,宋人筆記中已經有相關記載了。

  清宮過春節,皇帝也要搦管,這就是“開筆書福”。從康熙一朝開始,內廷都有皇帝在除夕當日手書“福”字賜內外大臣的習俗。乾隆之後,皇帝們都是在臘月初一就在重華宮的芳齋開筆書福。嘉慶年間,皇帝手書的“福”字首先挂在乾清宮正殿,其餘的貼在宮中庭院各處共19幅。皇子南書房和上書房行走的官員、宗藩、大學士、尚書、御前侍衛、各省督撫、將軍等等也會獲賜皇帝的親筆之作。皇帝手書的福字,用的當然不是紅紙,都是上等的絹,絹上還有丹砂紋絡和金龍圖案。

  皇帝寫得不過癮,常常會再寫些對聯賞賜官員。我們常說清朝的皇帝大多樂意附庸風雅,但實話實說,皇族們所受的良好教育和自身的氣象決定了這些作品自有其價值。“宜春迎祥”、“宜入新年”這一類的吉祥話現在已經很罕見了,這是時代語境,倒也不必對現在市場上批量發售的“恭喜發財”之類的節物相提並論。

  皇帝手書吉語賞賜下屬,繼而引發民間的仿傚熱潮,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盛世氣息,這是古代統治者的智慧。節者,劫也。城市貧民靠借貸度日,大年期間正是躲債的當口,其痛苦糾結自不必說。但也正因為這種種極具形式感的節俗,人們才會更看重這個節日,這正是古代統治者凝聚民情的苦心所在。

  每年臘月十七(後改為十九)之後,宮內開始放爆竹,皇帝出宮時,每過一道門,太監就放一個爆竹,回宮時也是如此。爆竹和皇帝的步調一致,年節之際的皇帝形跡因此有了配音。老零(學者 北京)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