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六盤水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情況

時間:2010-07-26 12:46   來源:中國經濟網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中共中央貫徹鄧小平關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兩個大局”戰略思想、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關係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係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在新的形勢下推進西部大開發,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總結經驗,完善政策,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工作,把西部大開發不斷推向前進。

  一、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情況

  我市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各級各部門及廣大幹部群眾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和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生態立市、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推進工業化,著力發展煤炭、電力、鋼鐵、建材、煤化工等優勢產業及其後續產業,狠抓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和開拓消費市場,強化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的落實。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西部大開發工作進展順利,“五年打好基礎、十年重點突破”的目標基本實現。

  (一)主要進展及成效

  ——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到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增長了2.5倍,年均增長15%,是建市以來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生產總值在全省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4位,名列貴陽、遵義、畢節之後。每人平均生產總值由3143元增加到14422元,遠遠高於全省平均水準。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從2000年的16.6:53.9:29.5調整為6.1:60.8:33.1。糧食總產量86萬噸,比2000年增加15.37萬噸,年均增長2.2%,達到歷史最高水準;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38.6%,增加了11.6個百分點,馬鈴薯、茶葉、生薑等特色產業穩步發展,並初步形成產業化經營的格局。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增加值達237.5億元,比2000年增長3.3倍,年均增長17.6%,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原煤產量達5126萬噸,鋼308萬噸,水泥282萬噸,分別比2000年增長2.4倍、1.3倍、1.17倍,發電量達319.6億千瓦時,比2000年增長7倍。

  ——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重點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隨著我市投資環境的逐步改善和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順利實施,我市固定資產投資迅猛增長,特別在“十五”後期和進入“十一五”以來,是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最大的時期。 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4.8億元, 比2000年增長6.4倍,年均增長25%,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鐵路方面,水紅鐵路、內昆鐵路、株六復線、六盤水南編組站等建成通車並投入營運,六沾鐵路復線建設進展加快,境內鐵路總里程達625公里,鐵路路網密度達6.30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方面,水黃高等級公路、水盤東線、鎮勝高速公路六盤水境內段、紅威公路一期、玉馬公路建成通車,兩水線、劉坪線、晴新線油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英柏、柏火公路等一批高等級公路相繼開工建設並即將建成,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1萬公里。實現了市中心城區到貴陽通二級公路、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的目標。以解決工程性缺水為重點,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2座,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白河溝水庫、漁洞壩水庫開工建設,雙橋水庫、卡河水庫、六盤水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等前期工作進展順利。以“西電東送”為重點的能源工業實施步伐加快,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就。建成了盤縣電廠、野馬寨電廠、盤南電廠、發耳電廠,盤南、發耳等礦區建設進度加快,響水煤礦一期、松河煤礦、神仙坡煤礦、義忠煤礦、玉舍煤礦西井等基本建成。煤化工發展加快,老鷹山煤基氣化替代燃料項目一期工程建成,盤南煤化工、水城玉舍迴圈經濟型煤焦化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為把我市建設成為貴州重要的重化工基地打下堅實基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的成績。人民路、鍾山大道、涼都大道相繼建成並進行了成功改造,盤縣政府、水城縣政府成功搬遷,雙水、鳳凰、德塢、虹橋、楊柳等新區建設步伐逐漸加快,紅果、平寨兩個縣城和重點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場、防洪治澇工程、供水管網工程、排污管網工程、燃氣管網工程等設施取得了明顯成就。城市逐步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隨著“涼都”品牌的打造及發展潛力的增強,六盤水市逐漸成為人們嚮往的安居樂業、休閒之地及亞高原健康之都。生態環境建設紮實推進。以退耕還林爭取國家和省支援,加快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防治進度,共爭取各項資金治理石漠化面積達30余萬畝,治理面積約5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22.5%提高到36% ,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環境狀況總體趨於良好。

  ——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逐漸增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明顯加強,民辦教育發展加快,初步建立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國民教育體系和人才培訓體系。鞏固了“兩基”成果,全市普及義務教育率達100%,農村讀書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高中階段教育規模繼續擴大。職業教育發展步伐加快,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等招生人數逐年增加。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在扶持和引導民營科技企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智慧財產權保護、科普宣傳與培訓等取得了明顯效果。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範圍逐步拓展,啟動了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實施了農村低保制度,進一步擴大農村低保覆蓋範圍、提高了補助標準。普及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積極推進城市廉租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城鄉困難群眾住房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殘疾人事業等取得了新的進步。

  ——城鄉居民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隨著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2009年,全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3083元,扣除價格因素後比2000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10.2%。城鎮居民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2009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3116元,扣除價格因素後比2000年增長2倍,年均增長13%。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居住面積大幅度增加。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2009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比2000年下降了11個千分點。

  在經濟社會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總體上看,六盤水市還處於欠發達、欠開發地區,經濟總量小,城鄉差距大,產業結構單一,增長方式落後,農村人口多,貧困面大,城鎮化水準低,生態環境脆弱,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還比較突出等,在今後的工作中要著力加以解決。

  (二)主要經驗做法

  2010年是我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第十個年頭,在工作中,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六屆、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西部大開發的有關政策措施,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努力改善投資環境,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堅持“五個結合”,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任務和切入點。一是初步建立健全了退耕還林管理機制,搞好“五個結合”,即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與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封山禁牧舍飼等配套保障措施結合起來,切實解決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長遠生計問題。二是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在退耕還林工程地區,積極發展沼氣、節柴灶、薪炭林等多種能源形式,啟動實施小水電代燃料試點工程。三是擴大生態移民試點範圍,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優先安排生態位置重要、生態環境脆弱、已喪失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易地安置。四是發展生態建設後續產業,包括畜牧業、中藥材產業、林竹業、草產業等,通過安排小額貸款、貼息補助等,重點扶持農產品基地建設、市場建設和一批具有資源優勢、市場開拓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發展。五是切實保障退耕農戶的合法權益,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確保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六是針對我市土地石漠化的嚴峻形勢,積極爭取將其治理納入退耕還林工程之荒山造林計劃,加快治理步伐,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七是圍繞林業建設的總體目標,在狠抓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注重森林防火、森林案件的查處等工作,森林資源保護取得實質性突破。八是加強環境保護和重點流域的綜合治理。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採取降低煤炭含硫量,控制火電廠、鍋爐、工業爐窯和生活二氧化硫排放等綜合防治措施,使全市環境品質有明顯改善。

  2、高度重視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逐步緩解

  長期以來,我市的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受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雖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的步伐緩慢,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農業、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都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需要。在工作中,一是積極做好配合和服務工作,加快推進鎮寧至勝境關、水城至盤縣高速公路建設,目前鎮寧至勝境關境內段已建成通車;二是積極協調落實建設資金,紅威公路一期、玉馬路等一批高等級公路已建成通車。加強施工組織管理,建成六納公路及平寨至郎岱延伸段、水城至普安公路野鐘至河洋大橋段等縣際油路;三是大力推進通鄉油路建設步伐,注重通往重點景區的公路改造和建設;四是積極推進同村公路的建設,並提高等級和品質;五是高度重視鐵路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路網結構,為打造成為貴州西部重化工基地創造條件;六是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城市形象的提升,積極做好六盤水支線機場的前期工作,目前試驗段已開工建設;七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有效解決了城市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的問題的制約問題。

  3、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制止低水準重復建設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步伐。一是抓住機遇,有效利用煤炭資源和水力資源,加快了盤南電廠等一批火電以及一批水電站的建設步伐,使電力裝機目前已達600萬千瓦;二是大力推進響水煤礦等大型礦井的建設進度和部分大型礦區的前期工作,煤炭產量大幅增加,在今後幾年內可達到8000萬噸左右;三是大力支援水城鋼鐵(集團)公司技改擴能工作,並實現300萬噸鋼綜合生產能力的目標;四是積極推進煤化工產業建設步伐,目前已初見成效;五是重視工業集中區的建設,發展物流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輕工業,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六是嚴格執行規劃和產業政策,依法加強資源和環境保護,堅決制止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技術落後的低水準項目盲目擴張,推進生產方式由粗放經營型向集約經營型轉變。

  4、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積極推進扶貧開發

  我市西部大開發的難點和重點均在農村。一是嚴格耕地保護,加強基本農田建設,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啟動並實施了《六盤水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規劃》;三是把發展生態畜牧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創新養殖模式;四是抓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輸出組織、維權服務三個環節的工作,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目前已完成勞務輸出20萬人左右;五是搶抓國債資金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加大對我市基本農田、鄉村公路、水利設施、生態建設、能源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5、認真實施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一是堅持提高人口素質與控制人口數量並重,鞏固提高“村為主”,積極推進村(居)民自治,著力控制計劃外生育和多孩生育;二是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加快“普九”進程,使全市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了100%;三是認真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切實改善了廣大中小學的讀書條件;四是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五是抓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基本完善了我市農村衛生體系、城市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環境衛生體系和財政經費保障體系;六是基本完成了農村衛星廣播電視收轉站數字化改造任務,推進市中心城區有線廣播電視網路整合,基本實現了電視信號光纜傳輸。

  二、新形勢下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推進西部大開發中,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對西部大開發的目標和任務的實現造成一定影響。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國際形勢比較動蕩,局部衝突時有發生,並有可能演變成為地區之間甚至世界性的問題,對全國甚至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傷害;二是在國家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市仍然處於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不強、新興產業基礎薄弱的不利地位;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仍較脆弱,在加快優勢資源開發轉化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十分艱巨;四是社會利益矛盾更趨複雜,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等。

  但也要看到我們的有利條件:一是當前國家採取了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對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的投入,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二是能源短缺,價格將逐步回升,為我市作為資源型城市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發展機遇;三是隨著我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經濟實力的增強,為今後又好又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四是六盤水市已初步建設成為貴州西部重化工基地,一批重大項目將在今後幾年建成投產或開工建設,為我市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等。

  三、“十二五”及到202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

  (一)總體思路和戰略

  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我市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關鍵時期,總的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繼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六屆、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部署,堅持以人為本,更加堅定不移地貫徹發展是硬道理、更加堅定不移地貫徹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更加堅定不移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按照“五年打好基礎、十年重點突破、十五年初見成效”和“加油提速,能快則快”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思路,發展壯大傳統支柱產業,積極培育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產業,加強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以市中心城區及城郊衛星城和縣城所在城鎮、重點城鎮為主的六盤水市大城市體系的構建,解決好城市供水和農業旱地灌溉等工程性缺水問題,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畜牧業,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切實加大新階段扶貧開發力度,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建立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依靠科技進步,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跨越式發展,大力推進“生態立市、迴圈經濟”。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2000億元左右,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年均增長11%以上,經濟發展的實力顯著增強;財政收入大幅增加,經濟調控的能力逐步逐漸增強,財政總收入達350億元,年均增長16%左右;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2萬元,年均增長9%以上;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4.5萬元,年均增長8%以上;城鎮化發展步伐加快,城鎮化水準提高到45%左右,城鎮對經濟的帶動能力逐步提高;生態環境建設將取得新的成績,森林覆蓋率達45%左右,達到貴州的平均水準;建成貴州西部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建成更加和諧文明、現代開放的中心城市;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成城鄉水資源供給安全體系;建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體系;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環境更加和諧,城鄉居民生活在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的基礎上向更高的小康社會邁進。

  (三)重點任務

  1、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交通方面,一是根據建設貴州西部重化工基地的需要,重點圍繞煤化工建設,抓緊改建或新建一批專用鐵路支線;二是加快推進水盤高速公路和柏果至火鋪等一批高等級公路建設進度,力爭早日建成通車;積極推進已規劃的二級路、鄉與鄉的連接線和運煤公路的建設進度;在實現鄉鄉通油路的基礎上,實現主要工礦區、旅遊點、鐵路站點、水路碼頭及大部分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三是著手規劃幾條通往宣威、曲靖、昭通、納雍、赫章、威寧、晴隆等地的二級公路,並加快項目前期工作,促進早日開工建設,努力建成比較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四是加快推進六盤水月照機場建設步伐,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水利方面,一是以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為重點,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二是加快白河溝水庫、漁洞壩水庫、卡河水庫、舊院水庫建設進度,大力推進雙橋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度,儘快開工建設;三是加大對病險水庫治理力度,儘快完成病險水庫的治理;四是統籌抓好城鎮供水、農村人畜飲水、工業用水、農田灌溉、防洪排澇等水利工程建設,初步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供水安全、飲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態環境安全的目標。

  2、加大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依託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繼續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和集團化的發展路子,整合、改造和提高現有煤礦,加快煤炭資源就地加工轉化增值。二是大力推進六枝電廠、鱔泥坡等項目的前期工作並儘快開工建設;加快建設盤縣坡上牧場風力發電站;鼓勵利用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發電,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三是把發展煤化工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來抓,積極推進煤液化和煤氣化,實現煤炭資源向潔凈二次能源的就地轉化。四是積極發展輕工業,力爭在畜產品、生薑、馬鈴薯等農產品加工上取得大的進展。大力推進虹橋新區建設,積極培育電子、資訊、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五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圍繞“中國涼都”品牌的打造,加快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旅遊資源開發和包裝;大力培育現代物流業;促進其他服務業快速發展。六是抓住當前宏觀調控的機遇,做好具有較高技術和水準的產業特別是輕工業向西部地區轉移的各項工作,促進我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

  3、全力以赴抓項目,確保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一是在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重大項目的儲備和建設,這是完成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二是要著重抓好在建項目和爭取新開工項目,在建項目要確保工程進度,新開工項目要抓緊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三是拓寬思路,積極開展內引外聯和招商引資活動,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四是強化項目管理,全面落實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合同制、工程監理制和工程品質終身制以及市級領導聯繫重點項目責任制,使重點項目建設在提高管理水準的同時,加快建設進度。

  4、進一步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一是繼續加大市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道路網路,增強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城市污染治理力度,進一步改善大氣環境品質。二是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建設虹橋、鳳凰、德塢、雙水、楊柳等新區,加大推進老城、場壩、西站等片區舊城改造。三是加快紅果、平寨兩個縣城發展步伐,以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促進人口聚集為重點,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四是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大力推進岩腳、汪家寨、老鷹山、響水、柏果、玉舍、發耳等重點小城鎮建設,統籌抓好其他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鎮建設。以小城鎮為載體,把加快產業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增強經濟實力和就業能力,促進農村人口有序轉移,帶動農村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

  5、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引導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能獲得較高收入的產業和城鎮轉移,到2020年,要力爭轉移農村人口60萬人以上。二是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建立增加農業投入的長效機制,集中力量培育和發展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化基地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使農業生產保持持續的增長態勢。三是紮實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集中力量抓好貧困地區路、水、電、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農田建設,努力抑制返貧。四是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籌的機制,千方百計縮小城鄉差距,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6、統籌兼顧,協調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一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支援民辦教育加快發展,加快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國民教育體系和人才培訓體系。二是加快科學技術發展。以解決優勢資源開發和優勢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為重點,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三是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和利用。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三個環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使人才資源總量顯著增加,人才結構逐步趨於合理,人才隊伍的能力素質有較大提高,基本形成多元化的人才開發體系和有利於各類人才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四是繼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切實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7、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一是積極推進政府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要逐步轉變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系。二是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合理佈局和結構調整。三是建立和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協調機制,使非公有制經濟有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四是進一步深化交通、水利等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改革。五是抓好招商引資項目庫建設,加快建設工業集中區,建立和完善“一站式”服務體系及投訴機構工作保障機制。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