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7月11日長沙消息 在11日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分論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湖南省作協主席、岳麓書社首席編輯唐浩明發表演講,以下為唐浩明演講稿:
二十多年來,我在整理編輯近代湖南鄉邦文獻的工作中,有幸接觸到許多珍貴的第一手歷史資料,由此走進湖湘文化的深處,偶爾似乎有一種已經聽到其心臟律動之聲的感覺。掩卷默思,常為歷史感動得心在顫抖,血在奔涌。我時時看到近代湖湘蒼穹上橫空出世般地寫著兩個大字——血性!從曾國藩、左宗棠組建湘軍,在一片狂潮中奮起捍衛名教道統,直至後來收復新疆鎮守南國;到黃興、蔡鍔率先高舉義旗推翻帝制,保衛共和;到蔡和森、毛澤東秘密成立新民學會,後又公開拉起隊伍走上井岡山,發誓改造中國與世界;到抗戰期間,湖南境內五次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以180萬血肉之軀與20萬傷亡的代價,抗擊外侮,譜寫一曲長存史冊的浩然正氣之歌。湖湘大地上這一次又一次壯舉,將“血性”這兩個大字,書寫得既驚心動魄,又光照寰宇。
眾所週知,湖湘文化深受屈原、賈誼精神之滋養與濂溪程朱學問之化育,故而乾隆帝稱之為“道南正脈”,意即中華道統在南方的正脈。顯然,湖湘文化中的這個“血性”,既帶有強烈的湖湘地域特色,又是中華文化的一脈傳承。《易經》的“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威武不能屈”、“舍生取義”等等,無疑是這種湖湘氣質的精神源頭和力量源泉。
我們中華文化當之無愧地是人類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生存繁衍發展過程中的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儒家學說是中華文化的主體。中華文化以傚法天道為其最高原則,以敦睦血親為其切近起點,以健全人格為其堅固基礎,以構建群體和諧為其根本目標。由此而衍生出公正、至誠、仁愛、孝悌、中庸、忠恕、剛明、儉約、信義等價值理念。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萬事萬物,即《禮記》所說的“天下為公”;將至誠之念視為宇宙之原動力,即《中庸》所說的“不誠無物”;具仁愛之情關懷別人,即《中庸》所說的“成己成物”;以孝悌之行敬奉父祖友愛兄弟,進而善待天地萬物,即《西銘》所說的“民胞吾與”;以中庸之道去處理世間繁瑣,即《論語》所說的“過猶不及”;以忠恕之襟待人待事,即韓愈所說的“嚴己寬人”;以剛明之志對待困難晦暗,即曾國藩所說的“貞幹睿智”;以儉約之方持身持家,即諸葛亮所說的“寧靜淡泊”;以信義之守立身行事,即《左傳》所說的“信以行義”等等。所有這些,構築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且因此以其鮮明的特徵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
化。在這種價值觀念的指導下,中華民族涌現出無數頂天立地的民族脊梁,創造五千年輝煌的文明史,為人類世界的文化作出不朽的寶貴貢獻。中華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歷經千折百難而依然劫後復興,在四大古文明中惟一存活至今並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實賴我們民族的賢哲與眾生代代傳承的結果。“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是有千千萬萬的張橫渠懷著這種崇高使命感,中華文化的精粹才能薪火相傳,雖百世而不衰。
記得十六年前,我應臺北故宮博物院之邀,以大陸學者作家身份出席該院舉辦的曾國藩逝世雙甲子紀念活動。舉辦方安排四場演講,分別由臺灣“中研院”余英時院士、張玉法院士、呂實強所長和我主講,每人演講一百分鐘。我因為是客人,受優待安排在第一場。演講會由故宮院長、著名社會活動家、書法家秦孝儀先生主持,聽眾達五百人之多。臺灣政界元老名流如陳立夫、李元簇、李煥、孔德成等人都來到現場。那還是兩岸恢復往來的初期,臺灣民眾大多對大陸不太了解。大家懷著好奇的心情聽取我的題為《曾國藩的生平與事功》的演講。演講結束後,聽眾紛紛向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表現出既興奮又頗感意外的激動心情。他們興奮,是因為從大陸學者的口中聽到讓他們感到親切的理念與表達方式。他們感到意外,是因為分離四十多年後居然還可以感受到這份來自大陸的親切。
我告訴臺灣的同胞們,這原因便是因為我們同是炎黃子孫,我們是同一個文化所哺育出來的。這個文化便是我們共同引以為榮的偉大的中華文化。聽眾從我的演講中看到中華文化在大陸的傳承,我則從這個活動中目睹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會後,時已九十四歲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先生親筆題贈我一段孟子語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在我拜訪他的時候,精神矍鑠的老先生娓娓談起中華文化“大而能容,剛而不屈,中而無偏,正而遠邪”的博大精深內涵。他說,因為中華文化符合人類共生共存共進化的原理,故而這個文化不僅可導中國于先進,而且可拯救世界。
在陳立夫先生和廣大臺灣民眾身上,我看到兩岸發展的前景和未來,對兩岸的和平統一充滿無限信心。我們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這種骨肉親情豈是外在的力量所能割裂的?文化需要傳承,文化更需要創新。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積歷史之經驗,可知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於吸納外來文化,在吸納的同時與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從而化生為我們自己的文化。中國古代幾次大的民族融合以及印度的佛教轉化為本土的禪宗等,都是證明。尤其是“五四”以來,迅速傳入中國的民主與科學,更是中華文化創新的一次重大飛躍。以感悟的歸納的思維方式為主要特點、以人為本的中華文化,的確非常需要吸納以邏輯的演繹的思維方式為主要特點、以物為重的西方文化的許多優長,民主與科學的引進,使得中華文化更為完美,更具活力。當前,兩岸炎黃子孫正面臨著中華民族騰飛的絕好時機,在中華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兩岸中國人,極需要以創新的文化理念為指導,攜手合作,共創未來的美好願景。我們期待著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的觀念突破文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