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群眾共用文化發展成果
——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綜述
國慶期間,到北京的遊客,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商業廣場和劇場中,都可以免費欣賞到許多的展覽、演出、講座、藝術普及課程。“北京金秋·首都文藝團體走訪基層演出”活動也拉開了序幕,中央駐京院團、北京市屬院團等文藝團體將深入到城市的街道社區和田間地頭演出2500場。
在上海,“十一”黃金週期間,僅在室外舉辦的公益文化活動就達到1018場,平均每天超過145場。內容包括了世界盃手風琴錦標賽、各國爵士音樂家的廣場演出、滬上知名書場的評彈專場等,當然還有在20多家社區文化中心為農民工放映的電影大餐。
在深圳,流動演出、流動電影、流動展覽等“流動系列”文化活動常年堅持,國慶期間更是精選了近期熱播電影走進工業區和社區巡迴播放,僅公益電影放映就達266場。
十七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主動深入人民群眾,深入社會實踐,重心下移,服務下移,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享受文化發展成果。
群眾文化風風火火
9月26日,第十三屆中國老年合唱節在遼寧瀋陽閉幕,來自全國各地50支合唱團的2000多名老年朋友通過合唱這種藝術形式,展示了我國老年人積極樂觀、老有所為的精神風貌。中國老年合唱節自1999年舉辦以來,每年舉辦一屆,已先後在北京、山東、內蒙古、重慶等省(市、區)成功舉辦了12屆,成為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示範性群眾文化活動。
人民群眾不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十七大以來,文化部通過積極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的釋放。
2010年2月,名為“大地情深”的全國城鄉基層群眾小戲小品展演在北京舉辦,此次展演活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城鄉基層群眾小戲小品展演活動,充分反映了當前基層文化建設發展繁榮、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生動局面。花鼓小戲、臨縣道情、曲沃碗碗腔、小淮劇等近20個劇種精彩亮相,小品內容涉及新農村建設、軍民魚水情、鄰里關係、計劃生育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演職人員近千人,來自各行各業,甚至包括殘疾人、外國友人等。
現在我們的城市離不開外來務工人員,他們的文化生活是怎樣的?2011年1月,在北京五棵松體育館成功舉辦了“我們的節日——2011年春節慰問外來務工者文藝晚會”。參加演出的200多名演員都是從外來務工者中脫穎而出的文藝人才。晚會以“保障外來務工者基本文化權益、豐富外來務工者節日文化生活”為出發點,以“演農民工、農民工演、農民工看”的方式,尊重和凸顯了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文化體制改革為文藝創作注入了活力和動力。目前,全國有584家國有文藝院團已經完成或正在轉企改制,一批民營院團在改革過程中獲得了較快發展。為引導扶持民營藝術院團健康發展,文化部于2010年6月舉辦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23個民營院團演出了越劇《狀元未了情》、豫劇《鍘刀下的紅梅》等14台優秀劇目,展示了民營藝術院團的巨大潛力。
文化需要常下鄉常在鄉
過去國家級藝術院團缺乏深入生活、服務基層的基地,在有關部門的倡導下,以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與福建南安市蓉中村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為先導,國家交響樂團在重慶南岸迎龍鎮建立了服務基層基地,國家京劇院與中國人壽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中央芭蕾舞團與上置集團有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國家畫院在天津薊縣盤龍谷文化城建立了創作基地。專家認為,這些合作關係的建立將使文化下鄉有一個長效機制,真正實現文化常下鄉、常在鄉。
從2006年開始,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組織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每年10多家國家級藝術院團赴全國各地高校進行100多場演出,已有數百萬大學生成為此項活動的直接受益者。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免費欣賞高雅藝術的機會,引領學生弘揚優秀文化,提高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
“重創作、輕演出、無行銷、缺市場”曾經是文化藝術生產的常態,很多作品只是為了獲獎的政績工程,一旦獲獎便“刀槍入庫”。文化部于2009年開展了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從1200多部申報作品中評選出越劇《五女拜壽》等18台優秀保留劇目,並組織這些精品在全國31省市區和港澳臺地區的100多個城市開展巡演,以政府搭臺、市場運作、讓人民共用藝術發展的優秀成果為宗旨,在規定時間內,院團完成一定的場次任務後,文化部予以獎勵。這一模式有效地調動了藝術院團和演出公司、劇場、院線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積極性。目前演出總場次近500場,觀眾達40多萬人次,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文化系統前所未有的。
以先進文化引領大眾文化
通過著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運用扶持政策使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優秀文藝作品脫穎而出,引領社會文化生活,這是對片面追求所謂經濟效益、點擊率、收視率而出現的低俗現象的抵制。
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是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實施的一項旨在扶持舞臺藝術發展的重大建設項目。自2002年啟動以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推出了50台精品劇目和一批優秀作品。上海京劇院的京劇《成敗蕭何》等10部劇目被評為2008—2009年度重點資助劇目。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窩頭會館》等42部劇目入選2009—2010年度資助劇目。這些“演得開、留得下、傳得遠”的藝術精品,不但代表了當今舞臺藝術的創作水準,而且凝聚和培育了一大批藝術人才,對於繁榮藝術創作、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進一步加大國家財政對藝術創作的支援力度,財政部和文化部將在“十二五”時期推動設立國家藝術基金,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創造出更多深刻反映時代精神韻味、為百姓立言、為歷史立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