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管窺當前臺灣語文課程發展

  時間:2008-10-15 09:11    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韓艷梅

(華東師範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當前臺灣語文課程有6大特色:以“語文學習領域”取代傳統的“語文學科”;重視課程的基礎建構;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提升語文領域自身統整及與其他領域課程的多元統整功能;課程類型多元化;重視語文與資訊教育的融合。臺灣語文課程的構建以生活為內涵,以學生和學校為本位,發展學生的基本能力和教師因時因地的彈性教學能力。這對當前我國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學校課程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臺灣;語文課程;理念;內涵;特色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51(2002)05-0044-03

1993、1994年臺灣相繼頒布了國民小學、中學課程標準(1996、1997年先後實施),這兩個課程標準標誌著臺灣面向新世紀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拉開了帷幕。新課程實施不到兩年,1997年臺灣教育部成立了“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開始了新一階段的課程改革,1998年頒了《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後改名為《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並從2001年實施。

從臺灣近幾年的語文課程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到祖國大陸與臺灣雖同是漢語文教學,但卻有著各自不同的風貌。本文將概要介紹臺灣近兩年來語文課程改革的情況,以期為國內正蓬勃開展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打開一扇窗口。

一、臺灣語文課程的理念及內涵

臺灣現行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對語文學習領域的基本理念闡述如下:“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以及培養學生有效應用中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並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中華文化的精髓。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暨結合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從上述臺灣語文課程理念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的語文學習強調以生活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位,從多元性、進級性、延續性的語文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綜合、實用的語文能力及良好的語文素養,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為達成此教育理念,《綱要》對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劃,涵蓋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環境3個層面的10大基本能力,並顧及資訊、環境、兩性、人權、生涯發展、家政等6大重要議題的教育。那麼,臺灣語文課程要達到什麼樣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哪10大基本能力?課程目標與10大基本能力是何種關係?下面以表格形式簡要作以概括。

課程目標

基本能力“本國”語文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欣賞、表現與創新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表達、溝通與分享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規劃、組織與實踐

運用科技與資訊

主動探索與研究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應用語言文字,激發個人潛能,發展學習空間

培養語文創作之興趣,並提升欣賞評價文學作品之能力

具備語文學習的自學能力,奠定終身學習之基礎

應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分享經驗,溝通見解

透過語文互動,因應環境,適當應對進退

透過語文學習,體認中華文化,並認識不同族群及外國之文化習俗

應用語文文字研擬計劃及有效執行

結合語文與科技資訊,提升學習效果,擴充學習領域

培養探索語文的興趣,並養成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 

應用語文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的語文課程目標涵蓋了3個層面的內容,課程目標的第一至第三項屬於“人與自己”層面,強調身心發展。語文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欣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還要激發學生個人的潛能,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第四至第七項,屬於“人與生活環境”層面,強調社會與文化的結合。語文課程應以生活為中心,在社會互動中,增進學生對本國文化、異域文化的了解,加強人際間的溝通。第八至第十項屬於“人與自然環境”層面,強調自然與環境的互動。語文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探索語文、運用語文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這10項基本能力與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機對應,完整統一,簡明清晰,有助於課程設計者與教學者統整語文學習領域。

二、臺灣語文課程的特色

臺灣語文課程改革較多受人本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把教育看成是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培養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的健全國民。因此,臺灣語文課程無論是設置、規劃,還是實施,都鮮明地體現出這一人本特色。

1.以“語文學習領域”取代傳統的語文學科。用“學習領域”媽代“學科”。糾正了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本位觀念,擴大語文學習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出上述國民所應具備的10項基本能力。這裡的“語文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而非學科和科目的名稱。

2.重視課程的基礎建構,加強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進級。由“聆聽能力”到“說話能力”的口語表達,及由“閱讀能力”到“作文能力”發展書面表達能力的兩條發展主軸,來強化語文表達和應用的能力;而以“注音符號應用能力”和“識字與寫字能力”作為發展前4項基本能力的基礎。這樣把中小學課程的3階段緊密地銜接起來,其中第一階段(1-3年級),以寫字、認字為主,注音符號為輔,課程簡短,具有文學性、趣味性,以聽說、朗讀為主要教學手段;第二階段(4-6年級),教學由聽說能力的養成,進級到讀寫能力,注重文章分析,各冊後面的配合單元,提供相似或相異的課外閱讀教材,以供比較閱讀;第三階段(7-9年級)為文言文、語體文。兩者比率逐年遞增。寫作文體亦隨課程發展進程逐年調整。從課程整體安排來看,呈現出向縱深化發展的趨勢。

3.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由學科知識的學習轉化為生活知能的培養。此次課程改革的主要原則是“培養學生能帶得走的基本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課程的設計是基於學生的需要,基於未來生活的需要,而非學生被動地適應課程。因此第一、二階段的課程以“生活語文”為主,第三階段注重語文能力的進級,強調發揮個人潛能,通過群體合作,進行人際、環境的互動和傳達人文情懷。這種課程設計將改變以往偏重知識的記誦、所學的內容無法與社會實際生活配合、以至於“學非所用”的偏狹。

4.提升語文領域自身統整及與其他領域課程的多元統整功能。融語文思考及解決問題策略于生活重大議題之中,作為有效整合的基石。語文領域自身統整,即在語文知識構架下,循序完成由文字而文學,由文學而文化的3層進級。跨領域課程統整,包括各科教學、大單元、主題式教學以及利用綜合活動設計統整課外活動,課程統整意在尋求“現在與過去”、“學校與社會”、“學習領域與學習領域”的連接,更重視學習(者)的統整,讓學生能獲得完整、有意義的學習。

5.課程類型多元化,包含正式課程、空白課程、活動課程和潛在課程。正式課程:以知識性內容為重點,教學節數國小為80%-90%,國中為70%-80%;空白課程:給課程留出20%左右的彈性教學節數,讓教師自主安排多元的相關語文教學活動,對學生而言,自主學習的空間也加大了,而不是“定食”式的學習內容;活動課程:強調操作性,從體驗、驗證、應用和實踐中學習;潛在課程:積極發揮課程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6.重視語文與資訊教育的融合,擴充學習領域。融資訊于語文學習領域是臺灣語文課程的重大變革,這也可能是未來臺灣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語文學習過程除指導學生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興趣、態度,在特定語境中恰當地應用語文,學會應用各種工具書外,更重視電腦教學的融入,這將使語文學習更具多元化、個性化,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學習效果。目前這方面的探索多集中在資訊與作文教學的應用上。

三、臺灣語文課程的開發

臺灣語文課程開發實行的是“草根式”的自下而上的課程開發模式,注重啟動學校本位課程改革,每個學校因所在社區特質與需求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哲學觀與教育方針。各校的校長根據學校的條件與需求,將個人的哲學觀融入或調整為適合學校整體發展的教育理念,引導全校教職員工共同努力,以達成教育目標。學校本位課程的開發主要從3個層面推進。

1.學校層面的語文課程整體設計。九年一貫新課程重視學校本位的課程開發,賦予學校和教師更多的彈性和自主。學校設立“課程發展委員會”,于學期上課前整體規劃,審查全校各年級課程和教學內容,以確保教育品質。學校課程層面的設計注重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要等相關因素。結合全體教師和社區資源,來規劃全校總體語文課程方案。

2.語文學習領域課程層面的課程設計。在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下,設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擬定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計劃,包括學年/學期目標、單元活動主題、相對應的能力指標、教學時數、備註等相關項目,課程規劃重視語文學習領域與其他領域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繫,統整相關學科知識,避免知識支離破碎。

3.班級教師教室層面的語文課程設計。教師根據學生需要與教室情境需求,精心設計適合個性發展的教學課程方案,編寫適應學生能力差異的分級教材,創設變通的學習機會,進行加深、加廣或補救教學。

四、結論

從以上對臺灣語文課程的理念、內涵、特色等的梳理中,我們看到,臺灣語文課程的構建是以生活為內涵,以學生為本位,發展學生的基本能力;以學校為本位,發展教師因時因地的彈性教學能力。這對當前我國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學校課程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後改名為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Z〕.1998.

〔2〕周淑卿.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A〕.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C〕.臺北:楊智,1999.

〔3〕林清江,蔡清田.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共同原則之研究〔M〕.(臺灣)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1997.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