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5年前的金雞湖,圍繞在漁歌水聲中舊時光影依歷歷在目。婁葑鎮的茭白、芡實清香滿面,唯亭的陽澄湖大閘蟹唇齒余香,勝浦的水鄉服飾也是韻味無窮……傳統產業與悠久文化卻掩飾不了在蓬勃市場經濟大潮下的經濟發展水準與物質生活水準的落差;傳統農村、農業與現代工業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性讓昔日園區所在地的很多農民依然徘徊在傳統與現代的邊緣地帶。
1994年,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一聲號角,將園區的農村和農民徹底“喚醒”,園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烈序曲也是自此拉開……
經濟發展篇
【數據】
1994年,園區農村一鄉四鎮(婁葑鄉、唯亭鎮、勝浦鎮、斜塘鎮、跨塘鎮)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0.39億元,累計註冊外資0.5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0.41億美元。
2008年,園區農村三鎮(婁葑、唯亭、勝浦,斜塘為婁葑所合併,跨塘為唯亭所合併)主要經濟指標佔全區比重40%左右。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0億元,是1994年的43倍;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5.3億元,是1994年的160倍;註冊外資21.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4億美元,分別是1994年的38倍、20倍。
【解讀】
15年來,園區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鄉鎮工業企業向工業區集中,優化工業佈局,加強招商引資,全面提升工業集中區的新型工業化水準和土地集約利用水準,增強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實現農村主要經濟指標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幅。園區不斷加快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內資外資雙向互動,在提升農村經濟實力的同時,為更多失地農民等提供上崗就業、發展創業的機會。2008年,園區農村新增註冊內資完成211億元,其中民營企業註冊資本101億元,累計註冊資本達397億元,戶均註冊資金365萬元,列全省首位。
園區各鎮村(社區)級經濟實力也是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08年底,村(社區)級集體資產達22.3億元,村(社區)級總收入達22686萬元,村(社區)均412萬元。實現2000萬元以上收入的村19個,實現1000萬元以上收入的村19個。全區55個村(社區)全部完成了股份合作社改革,成立了5家富民公司、1家大閘蟹專業合作社。
基建環境篇
【數據】
1994年,園區農村居民飲用深井水的比例是25%,飲用城市自來水的2.7%,家用電話普及率和有線電視普及率分別為1.4%、1.9%;農村鎮至村道路里程67公里,80%是道碴路。
2008年,農村居民100%飲用了園區水廠的自來水,家用電話和有線電視基本全面普及。園區農村道路寬敞,鎮村道路132.8公里,區級主幹道有101.7公里,均為水泥或瀝青路,從任何一個地方自行車最長15分鐘、汽車5分鐘內均可到達城市的主要幹道,村村都通公交車。
【解讀】
自2007年起,園區在全市率先啟動動遷小區燃氣入戶實事工程,經過連續兩年的建設,到2008年11月底,累計完成燃氣庭院管鋪設80635戶、實現掛錶通氣57795戶,在蘇州全市率先實現農民動遷安置小區使用潔凈、安全、經濟、便利的管道燃氣。
在創造一流生活環境的同時,園區更注重鄉鎮環境的建設。 15年來,園區以“三清”、“三綠”工程為抓手,不斷加大環境綜合整治的力度,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所有農村道路全面保潔,全部148條、208公里農村河道專人管理。累計新增農村綠化面積38700畝,先後建成了23個市級綠化示範村,農村陸地森林覆蓋率達24.3%,整體環境友好自然,曾榮獲“綠色蘇州”建設一等獎和先進集體,斜塘河綠色水廊工程、蓮池湖大型片林示範工程獲優質工程獎等。 2008年4月,滬寧高速公路園區段綠化提升工程已全線竣工,共新建、改造綠地1890畝,填土300萬方,工程先後獲得省“滬寧高速公路綠色通道建設先進單位獎”和市優秀工程獎、優質管護獎。同時,園區以環陽澄湖生態綠化為重點,著力推進大型片林建設,投入1.6億元綜合推進環陽澄湖濕地森林建設。目前已經建成陽澄半島生態濕地310萬平方米,投資7571萬元。
去年,園區更是在全市率先完成陽澄湖圍網整治工程,共拆除養殖水面近3萬畝,對於允許保留的1萬畝水面,由“唯唯亭亭”陽澄湖大閘蟹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採取“合作社+農戶+養殖基地”的管理模式,推進農業產業經營,進一步保護陽澄湖水源水質,實現湖區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社會事業篇
【數據】
1994年,園區鄉鎮下轄132個行政村,總人口15.2萬人,農業人口約佔93%,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為3025元。
2008年,園區96%以上的農民已成為城市型社區的居民,失地農民勞動力就業比例為95.2%,本地私營企業主超過9500名,參與農村“三大合作”組織的農戶達5.3萬戶,佔農戶總數的100%。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5202元, 其中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佔比超過42%,實現1994年以來年均增幅12%左右。目前,符合條件的被徵地農民全部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
自1994年6月,園區第一個動遷村婁葑鄉團結村(現婁葑鎮團結居委會)開始,15年來,先後動遷農戶約5萬戶,建設安置房共計約1046萬平方米,建成動遷小區88個。
【解讀】
15年來,園區不斷深化以“創業、就業、物業”等為主的富民舉措,推進“三大合作”改革,增加農民收入。園區婁葑鎮斜塘股份合作社是省內規模最大的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凈資產3.55億元,佔總資產比率超過96%,主要是東景工業坊內的標準廠房等物業資產,資產收益率高,回報穩定。園區農民致富帶頭人張劍英,從創辦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一家現代印刷企業,目前擁有標準廠房1.2萬平方米,員工近百名,固定資產近1800萬元,為多個世界500強企業提供配套服務。
園區農民抓住了“大開發、大動遷、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大力推進農村城市化步伐。近幾年來,園區更是根據區鎮“規劃對接、建設對接、管理對接”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按照城市副中心定位,借鑒歐美衛星鎮建設理念,完善新農村建設規劃。先後有婁葑鎮蓮花三社區、唯亭鎮東亭社區、勝浦鎮園東社區等19個社區被命名為蘇州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為實現園區新農村建設新的跨越,園區正在建設一批富有特色、在全市處於一流水準的農村社區,其中近期2個,2009年上半年建成,分別是唯亭鎮陽澄人家社區、勝浦鎮吳淞社區(金淞灣小區)。其中的陽澄人家突出蘇式風格,形成自然生態特色。整個小區充分利用陽澄湖優勢,以原生態為設計理念,將蘇州園林的佈局手法融合在社區景觀系統之中,建築採用黑白色調,既體現回歸自然的蘇州江南水鄉特色,又突顯現代蘇州的典雅意境。
15年來,園區更是不斷加大教育資源統籌力度,區、鎮二級累計投入資金4億元左右,完善農村基礎教育條件,使得農村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農村醫療衛生形成高水準覆蓋,目前擁有二級綜合醫院一家,一級綜合醫院三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2家,農村醫療服務網路已經覆蓋全區農村。 15年來,農村居民的健康水準有了新的提高,農民的健康水準和主要健康指標逐年提高,平均期望壽命接近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