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縣文化廣場上樹立的老子塑像。(向明超 攝)
網路記者登老君臺。(向明超 攝)
2012年6月2日,第十一屆“網上看河南”采風團走進河南鹿邑,感受它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領悟老子自然和諧之道。
鹿邑縣地處河南東部,2582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李耳),出生鹿邑。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所著《道德經》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被譽為全人類的文化瑰寶。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已成為繼《聖經》之後被譯為各種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儒家先賢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一時傳為佳話。至今尚存的太清宮、老君臺就是家的他老人家遺產,有唐、宋、金碑佐證。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十里太清宮鎮,是老子的祭祀之地,與老君臺一起構成鹿邑老子文化主要內容。據史料記載,太清宮建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大興土木,起建宮闕殿,“如帝者居”;到武則天時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建“淩霄宮”,專祀李母,是為後宮;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玄宗李隆基正式改“淩霄宮”為太清宮至今。
在宮內現存石碑中,最珍貴的要屬“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這是唐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而在金“續修太清宮碑記”碑中則明確了太極殿就是老子故居並詳細記載了太清宮的歷史興衰,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代“重修太清宮碑記碑”中末尾寫道:“雖經我等盡力修繕,同唐宋之盛隆相比僅存什一于千百也。”可見到康熙年間,太清宮的建築同唐宋時期相比,已大不如以前了。正是由這些碑文的記載為太清宮舊貌修復重建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才又有了今天這番恢弘景象。
未進明道宮,先過升仙橋。橋下清水如鏡,映照出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的光輝。這種生命和諧的思想,在當今這個躁動多於律動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一路穿過猶龍堤、迎禧殿、玄元殿、享殿,我們終於來到了老君臺前。
老君臺原名升仙臺,傳說老子修道成仙在城東北隅飛升,人們為紀念老子修建了老君臺,據清光緒《鹿邑縣誌》記述:“天寶二年(743年)建太清壇、文昌宮于臺前”。山門下青石臺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33層,恰合老子飛升33層青天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