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位於廣西的西南部,毗鄰粵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是連接東南沿海與西南內陸的重要樞紐,也是西部唯一的沿海省會城市。同時是國家級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城市,擁有沿海城市待遇和稅收等多項優惠待遇。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並每年舉辦一次,使南寧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城市之一。
南寧歷史悠久,古代屬於百越之地。東晉大興元年(西元318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西元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而定名為“南寧”,南寧由此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為自治區首府。
越族分枝繁多,史稱“百越”,其中西頤和駱越兩個支系,就是南寧壯族的先民。始皇帝二十三年(西元前214)桂林、象郡。南寧屬佳林郡(郡治在今貴港市)轄她。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南寧為其轄地。
西漢王朝建立後,推行州郡縣制。西漢元鼎六年(前110,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平定趙信的南越國後,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信耳、朱崖等9郡,南寧屬鬱林郡領方縣轄地。
三國時,南寧屬吳國轄地。吳把領方縣改名臨浦縣,並從原屬交州改屬廣州。這樣,南寧便屬廣州鬱林郡臨浦縣,-直延續到西晉。
東晉時,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下轄晉興等4個縣,南寧為廣州晉興郡晉興縣,晉興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第-次成為既是縣級又是郡級治所,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說為隋開皇十四年即西元594年,另-說為西晉太康五、六年即西元284年、285年,下同)。
南朝時,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先後更替,南寧隸屬郡縣均與東晉相同。隋統-南北朝後,開皇十八年(598),將晉興縣改為宣化縣,南寧為宣化縣治所,歸鬱林郡統轄。
唐武德四年(620,在宣化縣置南晉州,領宣化-縣,州縣並存。武德五年,宣化縣析出宣化、晉興等5縣隸屬南晉州。貞觀六年(632),又將南晉州改為邕州,外治在南寧,這是南寧簡稱“邕”的由來。天寶元年(742),改邕州為朗寧郡。乾元元年(758),復改朗寧郡為邕州。鹹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嶺南東道,治所設在廣州;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統轄原屬邕管(統管邕、橫、貴、賓四州)、容管(今容縣)、桂管(今桂林)三管之地。這就是說,南寧在唐朝時已成為省級治所。
五代十國時,南寧為南漢國地,仍屬邕州,歸楚。
宋朝統-全國後,邕州隸屬廣南西路,下轄宣化、武緣等7縣,南寧仍為邕州和宣化縣治所。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改邕州為邕州路,今南寧為路總管府治所,下轄宣化、武緣兩縣,並管左右兩江溪桐。泰定元年(1324)為慶邊疆之綏服,寓南疆安寧之意,改邕州路為南寧路。南寧得名,即始於此。
明朝洪武二年(1376),改南寧路為南寧府,今南寧為府治所。隸屬廣西布政使司。清朝時,改廣西布政使司為廣西省,省會設在今桂林市。南寧府此時隸屬於廣西省分巡左江道,所轄州、縣基本沿襲明朝。南寧既為南寧府治又為左江道治和宣化縣治。
清宣統三年九月(1912),南寧宣佈獨立。民國元年(1912)廢宣化縣,以南寧府長理事,直屬廣西軍政府,後改稱廣西省政府。同年10月,廣西省政府由桂林遷至南寧,南寧成為廣西省會。民國2年(1913)6月,撤南寧府存南寧縣,同時設邕南道,道治設在南寧,直屬廣西民政公署,下轄南寧、武鳴等10個縣、3個土州和8個土司。15年,廣西省撤道設行政區,南寧區轄邕寧、橫縣、永淳、扶南、綏祿、同正、左縣、上思8縣。18年7月設南寧市政府,與邕寧縣政府合署辦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23年9月,廣西省政府劃定南寧市區域,設南寧行政監督區。25年,將廣西省會由南寧遷往桂林。28年2月,廣西改按數位稱合併為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南寧。38年10月,廣西省會又從桂林遷至南寧。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1950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1957年7月,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決議,撤銷廣西省建制,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南寧直告成立,南寧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1965年國務院決定改憧族為壯族。
南寧市1998年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先後還獲得“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國家園林城市”、“2000年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示範獎”、“2008年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等稱號。從1999年以來,南寧市成功地舉辦了8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成為廣西文化與經濟結合的新亮點,使南寧成為“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從2004年起,舉辦了4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都獲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