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娘熱鄉

時間:2008-11-10 15:41   來源:中國西藏資訊中心
  娘熱鄉位於拉薩北郊,自新石器時代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娘熱溝內空氣清新,環境幽雅,藏式村戶錯落有致,民風淳樸,地方建築風格保存完好,至今仍保持著比較傳統的藏民族生活習俗,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除有著名寺色拉寺外,還是松讚幹布時期吞米·桑布扎創制藏文之地,周邊的山和山洞的名字也同八大藏戲有關,而且也是早期採摘藏藥原料的好地方……

  甲米水磨坊


古老的磨坊唱起了歌

  水磨坊的功能是加工糌粑、麵粉以及加工家畜飼料,因此廣泛分佈在西藏農區和部分牧區。

  藏族人民食用糌粑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早期的糌粑是用人力手工磨制,現在西藏、青海等地的偏遠牧區依然保留著這種方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勤勞,智慧的娘熱人利用當地豐富的山泉水能,沿水流建造了近20座水磨坊,其中最著名的水磨坊是西元十七世紀建造的“甲米水磨坊”,“甲”意為舌頭,“米”意為甜美。

  傳說五世達賴喇嘛在帕邦卡松讚岩洞閉關修行時,磨坊主人曾向他奉獻過該磨坊所產的糌粑。這些糌粑加工精細,純白無雜,美味可口,五世達賴喇嘛對其讚不絕口。從此以後每月藏曆15日和30日,便成了專門磨制達賴喇嘛糌粑的“吉日”。到七世達賴時期,將之正式命名為“甲米曲果”,“曲果”是藏語“水磨”的意思。據說當時都是由達賴貼身僧官和廚師前來監督,他們用黃緞口袋裝上達賴喇嘛專用的青稞,帶到水磨房讓磨坊主人磨制。原西藏地方政府特賜給長2米、寬20公分的法棍兩根,以示免去磨房的稅額和烏拉差役,並規定甲米水磨如有坍塌、損壞,由其他水磨房協力修復,並給予“甲米曲果”優先使用水資源的特權。

  小小不足10平方米的磨房內,靜靜擺放著一個巨大的石磨,石磨分直徑約1.2米的上薄下厚兩塊,磨盤上方正中吊有盛青稞的底部開口的布袋,布袋上綁著一根細木料與磨盤接觸,“刷刷──刷刷──”上面的薄石盤開始轉動,青稞就從布袋開口處“嗒嗒嗒∼”地落入磨中。

  古老的水磨房現在還剩下10座,為保護這些水磨房,西藏自治區規定,嚴禁在娘熱溝周邊從事採石、採沙、挖礦和毀壞地質原貌的活動。

  原始榨油坊


原始榨油坊

      苯教經書有青油燃燈祭祀故人之靈的記載,在幾千年前苯教盛行的吐蕃時代,已經有原始的榨油技術。藏區慣用的食用油主要是菜籽油,其榨油程式是先用冷水洗凈菜籽後在陽光下曬乾,然後用手推磨或水磨磨碎已洗凈的菜籽,再用腳踏磅(水磅或手力磅)打磨,打磨越細越好,這是因為磨細的菜籽產油量高。然後在專用的菜籽粉蒸鍋內適當蒸煮後煮熟的菜籽粉裝袋壓在專用的石盤上,利用杠桿作用榨出清油,菜籽渣成為家畜飼料或肥料。所產的頭道油比較混濁,二道油清澈,三道油清澈透明,是上佳的清油。

  娘熱藏戲

  娘熱鄉村的民間歌舞及藏戲表演在拉薩地方非常有名。在娘熱民俗風情園內您可以欣賞各種藏戲段子、神舞、朗瑪、堆諧以及民間對歌等當地歌舞表演活動,你在一享耳福之後會對藏民族的民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


農耕器具展


農耕器具展


農耕器具展


煮糧鍋和酒罈


農家灶房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