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5日自治區下發了《西藏自治區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學校、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對《通知》出臺的看法和評價。在整個採訪過程中,不管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都對《通知》表示支援和肯定。
資料圖片:這是拉薩市第一小學三年級3班學生旦珍在朗讀藏語課文。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不交學雜費了,老師的責任感不會降低”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憂慮:不交學雜費後,老師會不會在責任感和積極性上有所降低呢?
“他們有這樣的擔憂是能理解的。”當記者向拉薩三小的洪修燕老師提到這個問題時,她很坦言地告訴記者。“在免受學雜費之前,學校收取一定數額的費用,一部分會上交教育部門,剩下的一部分納入學校財政系統,用於改善基礎設施和補貼教師福利。”
但是這個在西藏工作了12年的老師接下來的一席話,足以解除家長的所有擔憂。她說,其實當初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就選擇了犧牲,就選擇了以學生的利益為主,從沒有想過索求什麼。我們所有老師一直都會用同樣的激情和責任感對待學生。只要能看到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內心就無比安慰了。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是對學校的信任,對老師的信任,作為教師又怎麼可能拿學生的前途做自己利益權衡的標準呢!
“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讀書方便了,但基礎條件有待改善”
《通知》規定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入學問題,一方面為廣大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帶來方便,但是同時也給學校的基礎設施帶來極大的壓力,形成了教學資源和學生數量之間的矛盾。
拉薩三小的邊巴校長告訴記者,現在三小的漢族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這些學生雖然在某些程度上增加了學校的生源,但是同時也給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帶來巨大壓力,造成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限制了學校教學品質和水準的提高。
面對邊巴校長的憂慮,記者在《通知》中找到了讓他們欣慰的答案。通知要求各相關部門做好規劃工作,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要在城鎮化和城市建設規劃中,統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用地和建設;要進一步擴大優質義務教育資源,逐步解決班額過大問題,加大城市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縮小校際間差距。如果這些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施行,那麼學校擔心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為了孩子,希望家長能更多和我們溝通”
學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與關注。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進入學校後,老師們發現,家庭教育這一塊相對薄弱和欠缺,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也特別少。
邊巴扎西是拉薩三小的語文老師,他告訴記者,進城務工人員與城市家庭的家長相比而言,自身文化水準相對較低,知識上就相對較為欠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也不容易跟上時代和學校的變化,加之他們平時工作很辛苦、忙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子女教育的疏忽,與學校教育的脫節,無法實現互相配合與促進。
在很多學校的採訪中,老師們都有一個最簡單的願望,就是希望家長能有更多的時間與學校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知道老師在幹什麼、孩子在幹什麼,他們自己又需要幹什麼。也才能在課後配合老師對孩子的學習、行為習慣進行監督。讓老師和家長間的溝通、了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張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