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美麗的洞庭湖區,位於長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該區以洞庭湖為中心包括岳陽、臨湘、華容、湘陰、益陽、南縣、桃源、臨澧、安鄉、漢壽、澧縣、及望城等。12個縣,益陽、沉江、淚羅、岳陽、常德、津市等6個市,和境內的15個國營農場。土地總面積3.16萬平方公里,佔湖南省總面積的15%,其中耕地面積 1332萬畝(水田 984萬畝)。總人口1,125.57萬(1983年底),佔湖南省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洞庭湖平原原在燕山運動早期,還處於強烈隆起剝蝕階段。燕山晚期強大的新華夏係斷陷活動,使盆地西部首先開始接受早白堊世的沉積,與此同時,汩羅斷裂從一開始就捲入這一體系中,使盆地不斷下沉,沉積中心逐漸東遷,內部也發生分化。第四紀由於構造運動的影響,濱湖地區形成了數級階地。全境大體由山、丘、平、湖呈環帶狀組合而成碟形的盆地結構。它鑲嵌在湖南省呈凹狀地貌輪廓朝北低落的“缺口”部分,洞庭湖適居其中,容納四水,吞吐長江,形成向心狀水系,屬於河湖交匯,若泄兼行的“水口”地段。
本區氣候處在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溫暖濕潤,也是北方冷空氣頻繁入境的“風口”所在。因此冬季冷空氣長驅直入,春夏冷暖氣流交替頻繁,夏秋晴熱少雨,秋寒偏旱。多年平均氣溫16.5∼17℃,一月平均氣溫3.8∼4.7℃,七月平均氣溫29℃左右。年平均降水量 1250- 1450毫米。無霜期258∼ 275天。整個湖區農業生產條件十分優越,開發歷史悠久。平原廣,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物阜人豐,素稱“魚米之鄉”,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產量約佔湖南省總產量的四分之一,油菜籽佔五分之二,棉花佔四分之三,麻類佔十分之九以上,蠶繭佔一半以上,茶葉佔三分之一,出欄牲豬佔五分之一,水產佔三分之一。同時蘆葦、湘蓮、蛋品也居湖南省重要地位。
但是,洞庭湖區也存在著一些嚴重問題:如洞庭湖日漸泥沙淤積,面積銳減,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而今僅存2740平方公里。因此調蓄能力逐年下降,洪澇自然災害頻繁,威脅日益加劇;糧食產量極不穩定;漁業資源逐漸減少;航道嚴重阻塞,不少地方斷航;釘螺面積回升擴大,血吸蟲危害不小等。
為了建設湖區,充分挖掘其生產潛力,更好地發揮在我省經濟建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綜合治理洞庭湖區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事。根據洞庭湖區農業生產條件和按照最大經濟效果合理佈局生產的要求,從有利於充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出發,湖區農業應以糧食為主,並充分利用水域發展養殖業,相應地發展經濟作物,積極增加林、牧、工各業的比重,一定能建設成全國的穩產高產的商品糧、魚基地。
洞庭湖區工業發展較快,水陸交通亦方便。岳陽市、益陽市、常德市及津市市已建成新興的工業城市。
洞庭湖區歷史遺跡很多,其中治縣三元宮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以及玩江、南縣、安鄉、華容等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對研究長江以南楚文化的發展有較大的價值。
洞庭湖區的名勝古跡較多,有岳陽樓、君山、桃花源、屈子詞、澧縣建於宋乾德3年(西元965年)的文廟(孔廟)、漢壽縣南宋農民領袖楊麼墓遺址等。煙波浩淼的洞庭湖令人神往,為發展湖區的旅遊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泛舟湖上,或觀鳥、撒網、垂釣,或採蓮,將會吸引無數中外遊客。 (來源: 洞庭湖風光網)
烏篷船
靜泊
胭脂湖
湖上
炊煙
迷朦
斜陽(蕭沛蒼簡介 湖南湘鄉人,1942年生。著名油畫家,湖南省優秀出版專家。油畫以風景見長。曾任湖南美術出版社副社長、社長;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第六屆副主席,第七屆榮譽副主席等職。)
(來源:新華網湖南頻道)
編輯:輕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