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活水”貴在“清如許”。新聞的“源頭”在哪?不同的新聞觀有不同的選擇,也決定了其“活水”的清澈度與涵養力。正在全國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用實踐對此作出了回答。
新聞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真實世界的反映。但是,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反映出來的“新聞世界”與“真實世界”是有差異的。當“新聞世界”與“真實世界”總體上重合時,新聞的“源頭活水”才是完全清澈透明的,才對社會富有涵養力。這就對新聞實踐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出了鮮明的要求。
大千世界,人是主宰,人的活動就應是新聞的源頭所在。人民群眾既是一切奮鬥目標的主體對象,又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源泉。毫無疑問,新聞就應當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真實反映他們的酸甜苦辣,真切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真情體會他們的安危冷暖。新聞人就應當和人民群眾在一起,在無距離有感情中,傳播民情民意民聲。一些新聞作品、文藝作品、影視作品不好看,百姓不感興趣,就在於遠離了人民群眾,沒有與百姓的脈搏一起跳動,缺少了生動體現百姓心思情感的語言。只聚焦于極少部分人,樂道于個體化的“杯水風波”,而讓大多數人“被沉默”,大多數人就會用“不看”表態。
植根于什麼樣的土壤,就會獲得什麼樣的營養。只在網路上的虛擬世界遨遊,只在冬暖夏涼的高樓大廈中苦思冥想,只在空泛的概念、蒼白的道理上進行邏輯推演,思想就有枯竭的危險,思維就會缺乏創新的活力,思考容易出現不切實際的症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一切思考判斷的起點,更是新聞的“大地”。只有堅持實踐的觀點,紮根廣闊的大地,紮根現實的基層,紮根實際的一線,新聞才會汲取不竭的養分,新聞“大廈”的地基才會牢固。
“對於一個手中只有榔頭的人,他所看到的問題都是釘子”,這是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說過的一句名言。不同的人有反映世界、觀察事物的不同方法,有的人喜歡用先入為主的思想觀念、預設固化的價值標準去觀察和反映,就如用一把榔頭對現實世界和客觀事物一路敲打,必然使“新聞世界”成為“真實世界”的扭曲和變形。只有用實事求是的方法,對現實世界和客觀事物進行理性的觀察和反映,“新聞世界”才會呈現“真實世界”的本來面目。從實際出發,全面而不片面,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們對現實世界和客觀事物所形成的觀念看法才是客觀中允真實、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同時也才能站得住腳、令人信服。
新聞傳播的目的,是要讓人們了解更多的資訊,增長更多的見識,汲取更多的思想養料,從而形成懲惡揚善、激濁揚清的社會氛圍,凝聚積極進取向上、推動文明進步的合力。我們相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開展,一定可以使廣大讀者更多地傾聽人民呼聲,感受偉大時代,獲得前進力量。(紀東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