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9月24日電(記者周潤健 蔡玉高)9月25日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有關專家說,中秋節始於宋代,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中國最主要的節日之一。
據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中國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晚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闔家團圓。
中秋節也使月亮成為中國人寄託情思的一大重要載體。據檢索,唐詩宋詞中含有“月”字的超過1.6萬首,約佔總量的25%。“月”字成為詩詞歌賦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語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