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20多個民族“邀明月,共此時”喜過中秋

時間:2011-09-12 10:5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天津9月11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到了。民俗專家表示,不但漢族過中秋節,侗族、苗族、畬族、壯族、傣族、黎族、滿族、朝鮮族、高山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邀明月,共此時”。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表示,中秋節作為中華民族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被人們看做是親人團圓團聚的節日。“月圓”象徵著“團圓”,即使有時雖親人各在異方,但當一輪明月頂空照之時,人們仍可以兩地遙望圓月“千里共嬋娟”。

  王來華說,作為全民性節日,我國20多個民族過中秋的習俗各不相同。漢族的中秋節曾長期被視為一個傳統的祭祀節日。中秋之夜,一般是以家庭為單位,擺上香案,置上月餅和各色水果,祭天、祭地、祭祖,然後全家賞明月吃月餅話家常,追求和諧安詳的家庭氛圍。

  而一些少數民族則在中秋之夜走出家門,載歌載舞,熱熱鬧鬧。比如苗族的男男女女,每到中秋之夜,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像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畬族把中秋這天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畬族的獨特習俗。中秋歌節不但要陪客唱,還要集中到縣城去對歌。對歌的時候,男女各站一邊,女的還特別喜歡擠在一起,不參加唱歌的婦女,也要和歌者擠在一起,以壯聲勢。

  臺灣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麗的民族服飾,齊聚在日月潭邊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遊戲。

  瑤族在中秋之日舉行“舞火狗節”,舞火狗意在驅邪避邪。是日,姑娘們叩拜完祖先,然後舞蹈,青年男子則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們玩夠後,男女開始對歌。按照當地習俗,姑娘必須參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動,才能結婚。

  壯族在八月十五這天,除了要賞月和吃月餅外,一項重要習俗活動就是“鬧哥孩”,因為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女性,鬧的對像是男性,所以叫“鬧哥孩”,其實就是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

  民俗專家表示,雖然各民族過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都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願望。“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像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過得更充實更有品位,將有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