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既是一種價值符號,也是一種價值和財富獲取手段。人民幣國際化要在引領中國從貿易大國、金融小國走向貿易強國、金融強國中發揮更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情況看,我們離這一目標還很遠。
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給中國最大的啟示。事實證明,全球貨幣結構越來越不能反映全球經濟結構,美元憑藉霸權稅不僅擾亂了全球信用總量、信用創造機制、真實經濟增長機制的關係,更導致全球經濟和金融秩序混亂,“美元陷阱”危機四伏。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被稱為“美元世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今全球市場體系的許多規則和制度的制定,都與作為一種世界貨幣的美元密切相關,從而形成了所謂的“中心——週邊”結構。美元是世界貨幣體系的“中心”,而其他出口型和資源型國家都是週邊國家,這些國家貨幣大都盯住美元,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嚴重被削弱。因此,如何漸進式與美元“脫鉤”,推進“去美元化”進程,增強各國貨幣獨立性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人民幣自身也面臨相似壓力。目前,我國僅形成了人民幣對美元等少數幾種貨幣的直接交易。人民幣對其他幣種的交易方式均以美元交易做市商和美元為仲介進行,其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也均採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以及美元對該幣種匯率套算形成。這使得人民幣估值和發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國的貨幣政策,難以判斷人民幣本身的價值所在,不易形成真實的匯率價格,也無法對持有人民幣建立一個穩定的預期,更難以獲得人民幣的自主定價權。
自2010年開始,特別是今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呈加速之勢。無論是匯豐銀行在倫敦發行首批人民幣債券,開啟了香港之外的“西方離岸中心”,還是世行與央行簽訂代理協議,委託央行代理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都表明人民幣越來越為全球更多國家所接受,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
人民幣越來越成為中國大國形象的價值符號,那麼,人民幣走向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央到底有多遠?從大國貨幣崛起的路徑分析來看,一國貨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甚至關鍵貨幣,通常遵循“計價結算貨幣—儲備貨幣—錨貨幣”的基本路徑,而與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的計價和結算綁定權往往是貨幣崛起的起點。
人民幣由世界貨幣體系的週邊走向舞臺中央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最終要成為全球各國的價值儲備貨幣也是一項長期的挑戰。一般而言,衡量國際貨幣地位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其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佔比。根據IMF的數據,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美元仍佔全球外匯儲備的60%以上,其次為歐元、英鎊、日元等,而人民幣僅僅被個別國家接受為儲備貨幣,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佔比還很低。
此外,因當前人民幣及相關的金融產品有限,難以有效做大人民幣“財富池”。原來的投資者更願意持有人民幣資產是因人民幣有單邊升值預期,而今匯改7年來,人民幣已經累計升值超28%,正接近均衡匯率水準,這很可能大大降低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因此,如何拓展新的人民幣國際化前景將是未來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