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信貸資金供求存在錯位

2012-09-12 09:5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7039億元,同比多增1555億元,超出市場預期,對穩定全年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但信貸資金供求總體存在錯位,金融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裕,而實體經濟資金週轉困難,這成為當前宏觀經濟運作的一個突出矛盾。

  截至8月末,我國M 2餘額高達92.49萬億元;8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84%,較2011年12月下降0.49個百分點,顯示金融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的特徵。與此同時,實體經濟運轉出現資金週轉壓力,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餘額高達7.8萬億元,較2011年12月末增長12.1%。當前工業企業因銷貨款回籠不暢,產成品資金佔用規模較高,已經影響到生產經營的穩定性,工業增加值增速由1至2月的11.4%降至8月的8.9%。此外,8月的投資、消費等宏觀經濟數據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這表明,金融機構信貸供應與實體經濟資金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錯位。主要反映在四個方面:

  一是金融機構經營主觀上的順週期與實體經濟客觀上需要逆週期支援存在錯位。宏觀經濟下行背景下,金融機構放貸行為趨於謹慎,貸款條件更加嚴格。今年以來,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但低風險的票據融資增加較多,一般性貸款需求則出現一定程度萎縮。與此同時,微觀經濟主體經營壓力增大,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8.4 %,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PPI創出34個月來新低,顯示企業盈利前景堪憂,需要加大資金支援。

  二是金融機構“貸大”與大企業資金面相對寬鬆存在錯位。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與改革,大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明顯拓寬。現行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主體,絕大多數為大企業,今年1-7月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行債券4.09萬億元。此外,大企業還可通過企業債、公司債和股票來融資,對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但同時,金融機構“貸大”的傳統經營習慣並沒有根本改變。

  三是金融機構傳統抵質押要求與自主創新型中小企業普遍缺少可接受的抵質押物存在錯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客觀上要求自主創新在驅動經濟增長上發揮主要作用。因此,知識密集型、文化創意型及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將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載體。但這些企業多擁有難以準確評估並不易轉讓的無形資產,缺少機器設備、房產等金融機構普遍接受的傳統抵質押物,因此難以獲得信貸支援。

  四是金融機構利率定價剛性與企業經營利潤富於彈性存在錯位。宏觀經濟下行背景下,企業經營利潤普遍下降,客觀需要減輕財務負擔。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定價存在剛性,嚴格按照貸款合同約定執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經營壓力。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息支出增速高出主營業務收入22.2個百分點。

  穩定全年經濟增長,客觀上需要打通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資金通道,加大逆週期的宏觀審慎管理;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快信貸結構調整,大力推進金融改革與創新,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新型融資需求為新業務增長點,實現金融業的穩健經營和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