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渝:委託理財需謹防“龐氏騙局”

2012-12-17 09:20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輯:范樂

  上市公司委託理財也要謹防遭遇‘龐氏騙局’。應規範和制約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的理財行為,把有限資金投入到實業中去,走的才是一條正路。”

  中行董事長肖鋼近日強調:謹防理財產品成“龐氏騙局”,他認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於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肖鋼說這話並非無的放矢,原因是在工行、華夏銀行委託理財因巨損引發群體投訴等爭議性事件之後,12月13日,媒體又曝出建行代銷的建信證大金牛增長集合資金信託計劃(1期)如今賬面浮虧超過50%,投資者質疑產品在設計之初就是一個陷阱,甚至懷疑自己理財的錢被用來幫別人高價接盤穩定股價,才導致了如此大的虧損。

  我們姑且不去評判最近頻出的銀行委託理財產品引發的糾紛的是非曲直,我們只分析上市公司用閒置資產去委託理財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

  今年以來,由於在內需不暢,庫存增加,實業難做的經濟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從炒房到炒股,利用閒置資金投資也多了起來,但將大規模資金購買銀行、信託理財產品則是今年上市公司興起的熱潮。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熱衷於從事金融投資,在資本市場中做起了“影子銀行”也不是一家兩家。數據顯示,僅今年以來,兩市共有136家上市公司發佈委託貸款公告268份,涉及委託理財金額超過400億多元。委託貸款年利率最低的為12%,最高則達到24.5%,遠高於一些上市公司做實業的回報率。比如時代出版就曾發公告稱:公司與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簽署委託貸款總協議,將自有資金6000萬元委託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貸款,委託貸款期1年,委託貸款年利率高達24.5%,利潤不可謂不誘人。然而,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熱衷於從事金融投資,看似短期內可能為企業創造鉅額的利潤,但也面臨血本無歸的巨大風險,特別是舍本逐末,放棄發展主營業務,一味地沉迷于委託貸款,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則不可小覷。

  不僅僅是資金閒置充裕的公司,連資金緊缺的公司也加入了這個行列,聯發股份剛發行8億公司債,便立馬投資5億買理財產品, 11月9日,聯發股份發佈《關於使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理財》的公告,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質疑。公司發債是搞實體還是去放貸?不僅是普通投資者質疑,監管層也不認同,今年8月,上證所也專門就上市公司委託理財的情況發佈報告,稱上市公司利用閒置資金投資理財和委託貸款,一方面容易造成經濟實體的空心化和虛擬化;另一邊卻是高額財務費用負擔成為急需資金企業難以承擔之重,容易造成貸款難以償還,從而加劇了信貸風險。

  事實上,上市公司委託理財遭遇“龐氏騙局”,引發訴訟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ST波導通過交通銀行寧波分行奉化支行向青海中金提供委託貸款9000萬元,結果逾期未還,打了水漂。又比如:亞星錨鏈也因為委託理財而委“脫”了財。今年4月,亞星錨鏈突然宣佈終止總額為2.5億元為期18個月的信託理財,原因是作為借款人的中技實業未能支付2012年一季度的利息,為了確保資產安全,亞星錨鏈只得將其告上法庭。截至今年前三季度,亞星錨鏈的凈利潤為5702萬元,如果上述2.5億元無法收回,公司業績將面臨虧損。

  正如肖鋼所擔心的那樣,上市公司委託理財也要謹防遭遇“龐氏騙局”。因此,應規範和制約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的理財行為,把有限資金投入到實業中去,走的才是一條正路。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