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華爾街風雲突變,雷曼兄弟公司破產、貝爾斯登和美林被收購、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艱難轉型。號稱“金領”階層的不少金融業者飯碗落地,收拾家當黯然離職,這一情景一度被定格為華爾街沉淪飄搖的經典寫照。
伴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回暖,昔日的失業者如今又成了華爾街的香餑餑,一些金融企業甚至展開了人才爭奪戰。然而在美國就業形勢總體嚴峻、利空經濟數據不斷涌現、金融監管措施蓄勢待發的大背景下,華爾街“金領”們的好日子真的能持久嗎?
華爾街不斷擴編
據美國紐約州勞動部門日前公佈的數據,今年2月底到5月,紐約市金融服務業新增就業崗位6800個,創將近兩年來的最大3個月增量。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紐約金融業雇傭的專業人員人數為42.9萬。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當前華爾街各大金融機構已展開激烈招賢大戰,相關公司除恢復在危機中遭受重創的業務部門和僱員規模外,還在諸如股票衍生品和商品交易等部門擴充僱員。中小公司則熱衷於招聘具備大銀行任職經驗的專業人士,以擴大其市場份額。
在華爾街的雇傭熱潮中,金融人才的薪金水準也水漲船高。金融諮詢公司Options Group的聯合創始人邁克爾·卡普介紹說,眼下華爾街的業務主管通常有望拿到40萬美元基本年薪,而三年前這個數字為25萬美元。
華爾街優越感十足
對於等到好日子的華爾街幸運兒來說,美國數以百萬計的失業者卻不那麼幸運。儘管美國勞工部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當前失業率接近10%,不過美國市場諮詢機構MarketWatch指出,官方的數據遠沒有反映美國人就業的實情。
該機構指出,如把找不到全職工作的打零工者等群體計算在內,當前美國的“不充分就業率”高達16.6%,大幅高於數年前的水準。自美國經濟2007年12月陷入衰退以來,已有超過800萬美國人失業。來自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大約1800萬25歲至65歲的美國人完全沒有工作,佔這一群體總數的22%。
相對於不少行業,華爾街在經濟復蘇背景下的優越感顯而易見。
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錶,金融市場往往提前反映經濟前景。在美國經濟緩慢復蘇的背景下,金融市場加速回暖,進而提振華爾街的就業。
除就業形勢好過不少非金融部門外,美國金融業和非金融業職員的薪金差異也呈擴大化趨勢。相關數據顯示,從1987年到2007年,兩者的年薪差額已從1987年的1.1萬美元擴大至近年來的大約4萬美元。
尚難高枕無憂
就業回暖,薪資預期看漲,這或許會令華爾街人士信心滿滿。然而受各種因素影響,這些“金領”們恐難高枕無憂。
受投資者擔憂世界經濟復蘇前景和歐洲出現債務危機等因素影響,紐約股市在剛剛過去的3個月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糟糕季度交易紀錄,標準普爾指數、道瓊斯指數當前均跌至2010年以來的低位。
按照道瓊斯美國TSM指數衡量,美國股市今年第二季度蒸發的市值大約為1.6萬億美元。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由於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者信心不振,消費支出低迷,加之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預計今後一段時期美國金融市場仍會震蕩走低。
過去40年,美國經濟經歷了“金融化”過程:金融業不斷膨脹,實體經濟卻不斷萎縮,這種本末倒置成為危機爆發的深刻根源.正是意識到了金融業過度膨脹和投機對國民經濟構成深遠威脅,奧巴馬政府才強力推進再工業化,加強金融監管,以扭轉困擾美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弊端。由此可以預見,對華爾街人士而言,真正的挑戰可能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