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迅猛的擴張速度引起了業界和監管層的高度關注。近日,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至今各國仍未從源自影子銀行的金融海嘯陰影中走出來,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傳統金融統計資訊存在缺失,數據不能及時反映危機跡象,之後又無法準確判斷危機擴散的風險。
對於出路,潘功勝說,強化各國央行職能,修訂法律框架,拓寬監管領域,擴大統計範圍。
影子銀行迅速擴張
“影子銀行”的概念源自美國,因釀就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而頗負盛名。據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沈聯濤估計,2010年中國存量影子銀行貸款已達20萬億元,佔中國GDP的1/2。據悉,目前影子銀行的資金來源不僅包括儲蓄資金、企業閒置資金,還包括從銀行融資便利的企業和個人從銀行套取的低利率貸款資金,再轉手貸給大量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企業和個人。
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1年間,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由2萬億元擴大到12.83萬億元。同時,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3個表外融資指標十年間高速膨脹,委託貸款新增由2002年的175億元擴張至2011年的12962億元。
還有更多的資金是通過銀行理財的渠道流入了“影子銀行”。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16.5萬億元之巨。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在金融管制、資金壟斷下,大型國企等能以低廉利率從銀行獲得大筆貸款,中小民企與政策限制型企業則普遍通過“影子銀行”獲得資金,形成金融“雙軌制”。
房地產成風險集中地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總體來看,目前風險只是局部的,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而鋻於銀根緊縮、房地產調控,房地產無疑成為“影子銀行”資金集中地,房地產業過度信用擴展,風險增大。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近期表示,對大部分開發商的評級展望仍屬負面,預計未來6至12個月可能會有少數正面評級行動。2012年和2013年,隨著開發商確認過去12個月疲弱的物業銷售以及利潤率下降的事實,多數開發商的信用比率將削弱。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對媒體表示,銀行表外業務和信託業務的風險來自兩大領域:一是過去幾年銀行信貸限制的房地產融資,二是因貸款額度緊張被銀行趕到表外的融資項目,這些項目當時之所以被趕至表外,可能銀行覺得風險較高,或者認為風險存在不確定性。
影子銀行不能一刀切
日前,央行將社會融資規模提上議程,讓業內看到了監管層欲與歐美等國對應統計口徑,監控影子銀行風險。此前,業界也一致呼籲設計針對影子銀行相關的信披制度。
金融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未來要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的改制和增資擴股,以及支援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機構和小額公司。
上述業內人士則認為,“沒必要對影子銀行‘一刀切’,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剛推行,影子銀行不應該被遏制。同時,應進一步引導民間資本陽光化。”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陸磊對媒體表示,首先,銀行與影子銀行的關聯是切不斷的,理財產品的透明度應提升;其次,如果要介入類影子銀行業務,不應將存貸款業務和影子銀行的業務糅在一起,而是應該建立獨立的控股子公司,設置防火牆實現風險隔離。因此將來即使倒閉也僅涉及一個法人而已,不會大規模影響銀行客戶。(據 國際金融報 記者 余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