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含糊不清成通病 無風險高收益只是美麗謊言

2010-09-17 10:2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張蕾

資料照片

  增利型理財產品、銀保合作理財、黃金投資理財、券商集合理財……在股市、樓市未來走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避險理財已成為居民投資的首要目標。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針對百姓理財的龐大市場需求,各家銀行都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財產品,可謂“花樣百齣”。

  然而,記者發現目前銀行理財市場普遍存在產品設計複雜、資訊披露不透徹、投資收益“含糊不清”的通病。業內人士提醒,銀行理財沒有專家,只有贏家和輸家,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鑒別,切不可盲目跟風。

  理財品種“花樣百齣” 投資者有些苦惱

  8月中旬,銀監會發佈《關於規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規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廣州大多數銀行已經按照要求停止設計新的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但是已經發售的一些信託理財產品仍可面對大客戶發售,同時轉而開拓其他領域產品渠道。

  民生銀行廣州環市支行理財經理陳秋敏說,2010年上半年,股市動蕩,樓市低迷,投資者觀望情緒濃厚,致使銀行理財產品再度受到熱捧。現階段銀行針對普通投資者,主推的是增利型理財產品、銀保合作理財、黃金投資理財、券商集合理財等類型的產品。這類產品的年收益率一般介於2%-3.5%之間。

  除此之外,一些銀行還會根據客戶的投資偏好推出一些個性化的理財產品,例如投資黃金理財和券商集合理財等產品。“現在的理財產品太多了,我仔細研究發現差不多是大同小異,讓我不知道如何選擇。”投資者付林有些苦惱。

  存在三類缺陷 風險不容忽視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儘管市面上名目繁多的理財產品都聲稱能夠獲得保本收益或固定收益,但實際上,這些產品的收益率更多取決於銀行以及合作方的資金使用能力及使用效率。此前,就曾多次發生過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乃至負收益的情況。

  通過廣泛走訪銀行、採訪投資者、徵詢專家意見,記者發現目前銀行理財市場存在三類缺陷,需要投資者特別加以關注:

  一是產品結構設計複雜,產品說明書中運用的大量專業術語,已經超出普通投資者能理解的範圍。“我一個50多歲的人怎麼搞得清楚產品說明書中‘定期贖回’‘複利計息’的意思,我買的理財產品都是熟悉的客戶經理推薦,反正只要銀行按時給我分紅就行。”廣州市民魯先生的話代表了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的心聲。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