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銀行同樣的境遇,保險公司也正行駛在融資“輸血”的高速公路上。
據記者粗略統計,整個2011年,保監會共批准66家保險公司近900億元的增資計劃,及15家公司發行不超過600.5億元次級債的募集計劃,融資規模相較2010年翻了不止一倍。
險企融資潮起,是饑渴症還是為發展?表面上看,此輪融資潮起,源起2011年股市萎靡下大量投資浮虧對保險公司資本的消耗。但之所以被股市牽著鼻子走,本質原因卻是保險公司近年來過度依賴“利差”這一盈利模式所帶來的後遺症。
急趕增資末班車
2011年財報的最後一個月,保險公司一邊忙著衝刺保費業績,一邊忙著找錢補充資本。
僅去年12月單月,就有13家中外資保險公司被獲准增加資本金。這13家公司中,有為了來年發展業務而增資的,更多的則是為了趕上2011年最後一趟增資末班車,以跨過償付能力充足率的監管“紅線”。
保監會目前對正常類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底線是150%。業務發展過快和股市下跌太猛,是加速資本消耗的兩大“殺手”。尤其是2011年,股債雙殺令多數保險公司在權益類投資上栽了跟鬥,2011年保險投資年化收益率僅為3.6%,其中股票浮虧進一步加重。
一些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甚至較2011年初下降60個百分點以上。在急趕增資末班車後,償付能力不達標的保險公司從2011年初的7家減少至目前的5家,不達標公司的風險狀況逐步改善。
但在複雜嚴峻的環境下,2012年保險業面臨的挑戰並不比2011年少。如果股市、債市沒有反彈的起色,保險業依舊面臨償付能力下降、投資收益下行、經營效益下挫的壓力。
首當其衝的是保險巨頭的融資饑渴。中國人壽及人保財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已近監管紅線,“輸血”成了今年擺在這兩巨頭面前的頭等大事。尤其是人保財險,按照中信建投的測算,2012年人保財險上市勢在必行,因為其次級債總規模已經超出凈資產的50%。
依賴利差的後遺症
保險公司的業績表現之所以被股市牽著鼻子走,其中一大原因便是“越走越偏”的業務結構。
這幾年,絕大多數壽險公司都主打5年期儲蓄替代型產品,主要通過銀行渠道銷售。這類產品保障成分低,期限短,不僅有悖于監管提倡的“保險產品回歸保障”的基調,而且產品的需求受利率及渠道積極性影響較大。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正是基於這種產品結構,導致了大多數壽險公司過度依賴於“資產管理型”的盈利模式,即:利潤主要來源於利差。在這種盈利模式下,一旦資本市場不理想,保險公司當期的盈利能力將大大下降。
國際上可參考的經驗告訴我們,保險公司若想改變被股市牽著鼻子走的現狀,就需要在利潤結構上轉型。為業內人士所熟知的是,保險公司的利潤應由費差、利差和死差三部分構成。尤其是死差,因為不受宏觀調控和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最能體現經營者的能力,所以應該成為保險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據上海證券報 黃蕾 盧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