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家住巴南區李家沱融匯半島的郭女士稱,她在網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說有四種理財產品碰不得,於是向重慶晚報求助,希望有專家能分析一下,讓自己在選理財產品時有個參考。
對這個傳言,中國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專家廖亮認為:某款理財產品是不是可以買,應根據各方面情況決定,而不能簡單地下定義。
“保本保息,收益太低”的不能碰?
郭女士稱,她看到的消息稱,買理財產品賺的就是高收益,但目前部分銀行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卻和定期儲蓄差不多,這樣會失去了買理財產品的意義。文章分析稱:“如果投資渠道是高等級債券,且收益率在5%以下,那這樣的產品實際上本身就能保證本金和收益,很穩當。比如,同樣是投資期限半年的理財產品,如果某款保本保息產品的收益率是3.7%,而另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收益率為4.8%,那肯定要選後者”。
分析:在當前利率整體處於下降狀態時,選理財產品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期待鎖定未來的收益率。保本保息的產品也不是絕對不能碰,因為今天買的理財產品看似收益率不高,但明天新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會更低。
“保證本金,收益太高”的不能碰?
網上文章稱,有一種是“保證本金,收益太高”的理財產品,最好也不要碰。“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屬於保本浮動收益型,預期最高年收益可達20%,實際這款產品的收益率可能是0至20%,而個別銀行在宣傳時只說最高收益20%,最低收益卻沒有說明。文中說”從此類產品的歷史運作情況看,實現20%收益率的概率幾乎為零,而出現零收益的概率卻很大。
分析:對這類理財產品,一方面要看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看收益標的物的風險,比如一些預期收益較高的信託理財產品,若用款公司的信譽非常好、贏利能力強、項目也不錯,那麼這種理財產品也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收益較高,期限太短”的不能碰?
郭女士稱,“收益較高,期限太短”的理財產品網上也說碰不得。比如銀行推出20天短期產品年收益高達5%,很多人便認為“買半年的才4.8%,還是買20天的合算”,於是紛紛搶購。文章對此分析說:如果資金確實是20天后要用,那麼當然買短期產品。但如果資金短期沒有明確用途,那20天后資金會回到活期賬戶上,一般要等10天左右才會選到下一個短期產品。即使短期理財收益一直維持5%的高位,幾個月下來,你實際拿到的收益算下來僅為3.4%左右,隨便買個時間稍長點的理財產品都會比這高。
分析:投資者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比較高,買短期產品是可以的。但在理財市場變化較快的時候,可能短期理財產品到期後又會有更大的賺錢機會,這時候因為買了長期產品而沒錢豈不幹瞪眼。
“產品不錯,銜接不好”的不能碰?
郭女士稱,文中說第四種碰不得的理財產品是“產品不錯,銜接不好”。有些理財產品無論從穩妥性和收益性都挑不出毛病,但有一點不好:那就是產品到期後,這家銀行沒有銜接的產品,會讓客戶到期資金在活期賬戶上“躺”好長一段時間。“如果銀行產品線豐富,上期產品到期後接著就會有接續產品,能夠無縫銜接和滾動理財,這樣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
分析:理財產品的銜接確實比較重要,如果手中持有的產品到期後較長一段時間買不到合適的新產品,這樣就有可能拉低全年的理財收益率。當前部分銀行對理財產品滾動推出,每隔幾天就會推出同類型的產品,選擇時不妨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