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歐洲經濟、中國經濟是支撐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三隻“鼎足”,其中至少兩隻“鼎足”被看好,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三鼓作氣”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戰略儲備、自然災害、壟斷因素、出口管制等其他“次生”因素,並不足以引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單獨走出一輪牛市行情。
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再而衰”
客觀來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最近一輪下跌始於2011年第二季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再而衰”特徵。
最近一段時間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基本上延續了2011年開始的衝高後回落特徵。事實上,2012年5月,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已經連續第二個月下跌,否定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延續前段時間上漲趨勢的說法。這樣看來,從去年末到今年初,以石油為代表的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充其量也就是一波反彈行情,現在已經是“到站下車”的時候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數據表明,2012年5月,以美元計算的世界初級產品價格指數同比和環比分別下跌7.2%和6.1%,其中,金屬類大宗商品價格下跌19.3%,農業性原材料價格下跌16.4%,糧食價格下跌10.9%,飲料價格則下跌24.7%,而只有能源價格下跌動作相對溫和,同比下跌幅度只有2.9%。不過,在世界經濟形勢普遍不支援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強的背景下,國際市場上的能源類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也不能夠僅僅“意思意思”,6月份的補跌還是比較有模有樣的。其中,紐約上市的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在5月份回落到每桶100美元以下,6月份的油價跌破每桶90美元的重要心理關口,而每桶80美元的這道“坎”也岌岌可危。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呈現出強勁的牛市特徵,並且在2008年7月創出歷史最高紀錄。2003年之前,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基本上算是“溫和”。雖然價格水準也在緩慢提升,但基本上符合以往的價格漲跌週期律。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與大宗商品價格變動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國際投機資本涌入,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不僅表現出強烈的商品屬性,而且更表現出強烈的金融屬性。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不但繼續走高,還迭創新高,以至於國際市場上原有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週期律被“頂”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數據表明,2003年~2008年間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指數上漲165.1%,其中,能源價格上漲234.6%,金屬價格上漲178.4%,原料性農產品價格上漲18.5%,食品價格上漲85.7%。然而,在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總水準在2008年7月“衝頂”之後,隨著美國的次貸危機逐漸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發展遭受巨大阻礙,國際市場的大宗商品價格自然也“晴轉陰”。
《左傳·莊公十年》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而言,“一鼓”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就已經敲響,但由於爆發了國際金融危機,這“一鼓”卻沒能“作氣”,而是“泄氣”。時過境遷,對於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一鼓泄氣”,人們似乎已經不存懸念,對於進入“再而衰”過程也基本上能夠有所共識,而現在人們較為關注的問題是,“再而衰”是否到了谷底,“三鼓作氣”是否有可能開始,接下來“三而衰”是否會出現。
隨著美聯儲兩次量化寬鬆政策的實施,國際投機資本炒作大宗商品價格的“彈藥”又充足起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因此從2009年末開始再現“陰轉晴”,敲響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二鼓”。然而,隨著歐債危機的蔓延,中國的宏觀調控初見成效,在2011年6月30日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到期後,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牛市的“二鼓”敲了很長一段時間也終於看到了“再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