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祖屋前的百家姓燈籠。 吳亞明攝
——論凝聚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偉業的旗幟下
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理想和歷史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矢志追求。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戰略擘畫下,在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下,10年來,推動祖國統一進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邁出歷史性的大步伐:“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香港、澳門這兩顆璀璨之珠散發出更加絢麗奪目的色彩;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通過平等對話協商和擴大交流合作,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新局面。
回首前塵,展望未來,中華兒女從未像今天這樣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
(一)
一部中國近代史,寫滿被侵略、被宰割、被淩辱的字眼,也寫下中國人民為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而英勇奮鬥的壯麗詩篇。從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國共產黨就把實現祖國統一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併為之作出了種種努力,為國家統一大業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求“一國”之大同,敢存“兩制”之小異。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以共產黨人的宏偉氣魄和非凡膽識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雖然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卻首先成功地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
從回歸祖國那一刻起,香港、澳門就進入了新的時代、開啟了新的航程。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是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偉大業績。香港、澳門回歸以來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方針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歷史趨勢,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激發了香港、澳門同胞的主人翁責任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正確方針。
(二)
“一國兩制”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政治文明的獨特貢獻,也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嶄新課題。
太平山上,風光無限;香江兩岸,繁花開遍。香港回歸以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香港同胞當家作主,自行管理特別行政區自治範圍內的事務。香港居民享有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廣泛。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等衝擊後,香港經濟平穩發展,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一直被公認為全球最自由開放、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和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香港同胞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和感情與日俱增,在各種嚴重災難面前與祖國內地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充分體現出血濃于水的同胞親情。
“讀是一首詩,看是一幅畫”。回歸以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在澳門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特區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快速進步,古老的東方小城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與活力。澳門回歸以來的發展歷程,記錄了澳門特區與偉大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的新輝煌,譜寫了廣大澳門同胞不畏艱難、勇於進取、一往無前的新篇章。“和而不同”,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和而不同”,回歸後的澳門,更用生動實踐,詮釋出包容與融合的和諧之美。
港澳回歸的風雨歷程,“一國兩制”的豐富實踐,再次證明一個真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有能力完成祖國的完全統一,中華兒女對國家統一、民族振興的夢想之火,終將照亮如日升騰的民族復興壯美畫卷。
(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一灣海峽,曾演繹人間多少悲歡離合,卻隔不斷兩岸同胞手足親情。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根本利益。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中央審時度勢,做出了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戰略決策,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近幾年來,兩岸關係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重要成果,總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從2008年兩岸兩會恢復商談至今,兩岸一共舉行了8次商談,簽署了18項協議,這些協議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造福兩岸民眾起到了積極作用。2008年7月18日,大陸居民赴臺團體遊成行,兩岸旅遊從“有來無往”的單向階段步入“有來有往”的雙嚮往來新階段;2011年6月28日,兩岸正式啟動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第一批試點,使兩岸人員往來又走向一個新階段。大陸居民赴臺為臺灣經濟發展帶去了源頭活水,也有助於兩岸民眾增廣見聞、增加了解、增強感情。與此同時,大陸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給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同胞帶來越來越多的實際利益。2008年12月15日,空運直航、海運直航和直接通郵同步實施,從那一刻起,兩岸同胞翹首以待30年的兩岸直接“三通”化繭成蝶。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嶄新格局,真正把兩岸同胞的心連接在一起,兩岸同胞心靈相通,感情相通,命運相通。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整體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之歷史必然。面對這樣的民族大義和歷史責任,兩岸之間過去的任何恩怨都可以超越,兩岸之間現存的各種分歧都能夠協商解決。“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只要真正以國家前途為重,以民族利益為重,以人民幸福為重,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促進兩岸各領域的交流與融合,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就一定能沿著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兩岸的和平統一就一定能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得到實現。
(四)
促進國家完全統一、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海外僑胞始終與中國同脈共振。
為支援國家統一大業,廣大僑胞同心協力,掀起一次次聲勢浩大的“反獨促統”運動。10多年來,海外華僑華人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近200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或類似組織,推動召開了數十次全球性或洲際性“反獨促統”大會,反映了海內外中華兒女反對“臺獨”、期盼統一的共同心聲。
“在緊要關頭,僑胞們總是把祖(籍)國放在心上。”海外僑胞始終是中國抗擊自然災害、開展公益事業積極的參與者和貢獻者,始終是中國維護和促進國家統一、傳承中華文化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汶川地震發生後,海外僑胞捐款捐物,演繹了大災之後有大愛的感人故事。在奧運聖火傳遞的時候,海外僑胞挺身而出為奧運助威,護聖火傳遞,為中國吶喊,為北京祝福,表現了深厚的赤子情懷,更以實際行動,弘揚奧運精神,呼喚世界和平。
國運興,僑運興,擁有一個統一、強大的祖國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夢想。今日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華僑華人的驕傲,和平發展、促進統一,已然成為絕大多數海外僑胞的共識和追求。凝聚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偉業的旗幟下,中華兒女意氣風發,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