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又到了中國人置辦“年貨”的時候,但辦年貨的過程從“內”到“外”都在發生著改變。
“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于傳統。”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專家李永寵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進入臘月,中國老百姓就開始陸陸續續辦年貨。84歲高齡的山西曲沃縣居民張宗仁回憶說,當年縣城的年貨市場從南大街一直擺到北大街,足有一里地。人們摩肩接踵,手提大袋小袋,紅火又熱鬧。
“那時不像現在,市場上東西少,年貨都要自己準備。提前買好材料,炸丸子、炸年糕、做燒肉、做新衣服,每天都很忙,不覺間就到了年根。”張宗仁說。
辦年貨還有很多講究。“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張宗仁說,“即使家中舊刷舊筷沒用完,人們也要討個吉利再買一些。這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
時至今日,中國人對辦年貨卻不再那樣充滿熱情。
在太原市吳家堡村,村民自己動手備年貨的情況越來越少見。村民劉長水說:“以前都要買原料回來自己加工,現在條件好了,市場上可以買到成品,更省事的,直接到飯店包飯過春節。”
對城市居民來說,辦年貨也更加“模式化、簡單化”。超市的“一站式”採購是當下辦年貨的主要形式;而省錢、省時又省力的網購,正在成為年輕群體的最愛。為了迎接蛇年春節的到來,網上商城紛紛開闢了“年貨專區”,並推出各種折扣優惠來吸引買家。一些海外代購的商品,也作為年貨走入中國百姓家。
不過,也有人認為,現在辦年貨的方式過於“流水線”,沖淡了人們對過春節的期盼。“過去市場上產品結構單一,辦年貨需要親力親為,春節的味道反而濃厚。”網購買家李清心說。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辦年貨是每個中國家庭一年當中花銷最大、添置新物最集中的時段,因此也成為很多中國人記憶中難忘的片斷。(陳潔 劉翔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