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國標”成為立頓“擋箭牌”

時間:2012-04-26 15: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24日,一家境外環保組織發佈的報告稱,全球銷量最大的茶葉品牌立頓在中國銷售的四種產品樣品——紅茶、綠茶、茉莉花茶和鐵觀音袋泡茶,被檢出17種農藥殘留。報告顯示,農藥殘留量雖然符合中國國標,但其中7種未被歐盟批准使用,1種超過歐盟限值,立頓涉嫌在中歐設雙重標準。

  對此,網民紛紛表示,立頓在農藥殘留方面搞雙重標準,在中國銷售的產品拿到歐洲區是不合格的,這對於中國的消費者是不負責的。也有網民表示,立頓在拿國家標準做“擋箭牌”,因此最理性的建議就是修改中國茶葉的國家標準,使其向歐盟標準看齊。

  “雙重標準”為哪般?

  網民“夏天”認為,很多消費者之所以選擇立頓,是信任它的世界級品牌,原來一直以為歐洲人民喝著放心的,我們也就放心了。可是真沒想到還會出現國內外標準不統一的現象。作為全球銷量最大的茶葉品牌,立頓一邊在全球宣揚其健康、時尚形象,一邊卻給不知情的中國消費者“多加”高毒違禁農藥,感覺自己的“知情權”受到侵害。

  網民“邱吉爾hero”表示,立頓自己宣稱只採用國家批准使用的殺蟲劑,使用最少量的化學藥品,但事實證明,這些承諾都是空頭支票。立頓的市場遍佈全球,它很清楚這樣的茶葉若是在歐洲,肯定是不允許出售的。也就是說,立頓正在將這些達不到歐盟要求的產品賣給無數不知情的中國消費者。

  網民“閔利達”認為,中國自己的“國標”也為立頓的農藥殘留提供了“理所應當”的藉口。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國標”在某種程度上,卻成了企業“不求上進”與“固步自封”的絆腳石。國標的寬鬆,使得茶企不願意投入成本恪守產品品質。從茶葉的種植到製作、包裝儲存等環節,都應有嚴格的品質規程予以規範保障,莫讓它們鑽了空子。

  “國標”PK“歐標”

  網民“恰恰恰”表示,究其風波原因,主要是該環保組織引用了歐盟標準,而立頓說的是中國 的“國標”。事實上,和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現行國家茶葉衛生標準中農藥殘留限量指標明顯偏低,涉及農藥種類太少,且未將茶園禁用農藥限量指標列入其中。在登記允許使用的600多種農藥中,只有不到30種農藥有針對茶葉的殘留標準。

  署名“彭揚”的部落格文章表示,該報告遭到國內眾多茶企的反駁和業內專家的質疑,也主要是 因為其對照的標準並非“國標”,而是選取了更為嚴苛的歐盟標準。如按照“國標”,噻嗪酮的最大殘留限量為10mg/kg,以此標準來衡量,被調查的9個品牌的所有茶葉樣品,噻嗪酮殘留含量最高的是一種茉莉花茶,為0.3m g/kg,農藥殘留遠未超標。但是,若依據歐盟標準,噻嗪酮含量已經遠遠超標,歐盟對這一農藥殘留的最大限量定為0.05mg/kg。

  網民“真yemen”也表示,這其實是一場茶葉“國標”與“歐標”間的PK。其實,以前茶葉的國標,要嚴格于歐盟標準,但到了2005年,為了擴大出口規模,國標進行了技術修訂。正是這次修訂,使國標“大踏步地後退” ,甚至低於歐盟規定的標準,也導致近年國內茶葉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問題大幅增加。現在,雖然業內專家和企業都不認可該報告,但事實卻是,我國的茶葉貿易出口呈下滑之勢,尤其是隨著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不斷強化出口檢測標準,嚴格限制農藥最低限量標準後,國內茶葉出口已經受限。

  莫讓“國標”成了擋箭牌

  不少網民認為,中國茶的品質和工藝本應是標準制定的世界榜樣,但目前的“國標”過多地體現出企業的利益,而忽略了消費者的高標準需求。不少網民建議,監管部門和茶企應該提高品質意識,確保產品品質安全;同時,還需加快相關標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署名“許孫鑫” 的部落格認為,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中國市場遲早要向發達國家的市場看齊,包括有關行業的國家標準、市場監管等方面,不可能老是戴著“中國特色”的帽子而降低對企業的要求。儘管消費者可能無奈于某些市場管理制度,茶企也可以拿“國標”做擋箭牌,但消費者可以選擇遠離在中國生產的產品。

  也有網民表示,值得我們擔心的不只是現行國家標準的低要求,而是一些茶企總拿國家標準做擋箭牌,總認為在消費者面前可以理直氣壯,這就是不求上進的可怕表現。在此次事件中,包括立頓在內的數個品牌拿國家標準說事,居然沒有一家企業表態將採取一切措施向歐盟標準看齊,例如開闢新茶園,採用真正無毒和低毒農藥,從源頭做起確保茶葉的食品安全。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