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蔬菜“賣難” 提高蔬菜產銷對接率是關鍵

時間:2012-12-24 11:15   來源:國際商報

  說到菜價調控,繞不開一個“話分兩頭”的老問題,如何既防“菜貴傷民”,又防“菜賤傷農”。業內專家認為,提升產銷對接率並建立蔬菜生產“政府+市場”保障體系,是其中的關鍵。

  田頭“賣”出批發價零售“買”到批發價

  菜價“賣賤買貴”、“兩頭叫、中間笑”。其中的關鍵就是分散的產銷體系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提升蔬菜產銷對接率,是目前蔬菜機制改革和創新的一大方向。

  記者在新近的採訪中碰到這樣一件事:在與滬郊閔行區浙林蔬菜合作社負責人鄭紅衛交談時,彼此在田頭交易價的數據上“碰不攏”。他賣出的田頭價,相當於記者掌握的當地蔬菜的批發價。

  問了蔬菜辦的專家才明白,這家合作社的蔬菜基本不進批發等中間環節,而是三大直銷對接渠道:一是向專門的直銷配送渠道供貨,進入超市;二是每週兩次進入對口的居民社區賣菜;三是周邊地區各類單位的食堂團購。“所以他說的田頭價是直銷價,相當於批發價。比一般分散菜農的田頭價,高了不少。”

  合作社的菜農,田頭“賣”出了批發價,得了實惠,產銷鏈條上的利益平衡點向源頭有了傾斜。專家說,這是直銷對接機制創新中的“市場利益調控”,有利於保護菜農生產積極性。那麼,消費者一頭呢?

  上海閔行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人士舉了“農社(社區)對接”的例子。他說,“對接以後,消費者在零售終端可以買到批發價,也得了實惠。”目前,這個地區已有8個蔬菜合作社與128個社區進行產銷對接。今年以來銷售總量已達1600噸以上,銷售額達700多萬元。上海敏順合作社的負責人對記者說,他一家就對接了60多個小區,自產加上配菜,確保品種的多元選擇,加上政府的相關扶持,可以確保平均菜價比當地一般的零售價低二成左右。

  上海市農委主任孫雷說,上海本地產蔬菜的產銷對接率已達五成。這個比例在國內城市中還是比較高的。蔬菜市場有個規律,只要有一個價格“谷地”,就會對周邊菜價產生影響,從而起到穩菜價的作用。

  農業保險應成為“多面體”

  農業這個產業很特殊,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交織。農業保險一定要成為“多面體”,覆蓋這兩類風險。

  在滬郊,不少合作社都投保了三種農險:一種是大棚等設施的災險;一種是土地出產物的災險;一種是淡季綠葉菜成本價格保險。

  上海安信農保公司石踐對記者說,綠葉菜價格保險是上海的一個創新機制。傳統的淡季菜少,就要鼓勵菜農多種,但多種了集中上市,很可能“菜賤傷農”,這就需要通過一定的保障措施來平衡利益。從2011年起,上海在國內率先推出了“冬淡”和“夏淡”綠葉菜成本價格保險。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保險方案,分階段分品種組織投保,引導菜農均衡生產,在賠償金額的計算公式中充分考慮前3年的蔬菜價格上漲因素,用“蔬菜價格漲幅”替代CPI價格指數,使理賠標準更加科學合理。

  最新一輪的“冬淡”菜價保險方案已出臺,保險品種為青菜和杭白菜。保險期為今年12月16日至2013年3月15日,計劃投保面積為8萬畝次,分三個時段投保,引導菜農均衡播種、均衡生產、均衡上市。

  據了解,上海安信農保公司還在與民政部門研究,醞釀設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數保險的可能性。如果統計部門公佈的、連續“3個月內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平均月度同比漲幅超過一定值”,經民政部門確認的“低保”等各類民政救助對象的最低生活保障,將作為保險的標的。“在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中,菜價的比重較大。如果這個險種能夠設立,那麼與淡季綠葉菜成本價格保險相配合,蔬菜的產銷兩頭都有了一定的保障安排,既防菜貴傷民,也防菜賤傷農。”石踐向記者這樣描述。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