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就業形勢,乍一看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說難,的確很難。大學生找不著工作的比比皆是,不少人“零薪酬”都願意幹。
似乎又不那麼難。珠三角、長三角春節後又現用工荒,這種現象還向內陸城市蔓延,江西、安徽等地招工也變得不再容易。
就業難和用工荒這對矛盾為何同時存在?
提起大學生就業難,有人說是觀念問題、有人說是教育滯後問題,有位經濟學家甚至直指這是個“偽命題”,稱在沿海地區月薪千元的工作多的是,只是大學生不願幹。這些因素或許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反過來我們也應當思考,如果國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都去從事簡單的勞務工作,在我國大學生總量並不算高的情況下,是否有些可惜?
用工荒週期性出現,有人說問題的根源在企業。如今的農民工對工資待遇和社會保障有更高的要求,而企業只是一味地壓低工資。這些分析都不錯,但企業是不是也有不得已的原因?是不是再抬高工資就沒有盈利空間、只能關門了?是不是一些企業根本就不存在體面的工作崗位?
就業難和用工荒,折射出一個共同的命題,那就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急需轉變。
在GDP崇拜的背景下,各級地方政府想得最多的是迅速做大經濟總量。這其中最便捷的路徑就是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重化工業等,而這類產業恰恰缺少就業彈性,遠沒有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多。
在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的背景下,頂著“世界工廠”光環的中國企業更多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賺取微薄利潤。處於國際產業鏈低端的企業,需要的往往只是普通熟練工,賺錢的法寶則在於拼命壓低人工成本,自然會導致就業向下競爭。
在產業結構畸輕畸重的背景下,低端製造業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走父輩老路只賺辛苦錢,知識層次相對較高的大學畢業生又不具備就業低成本優勢,最終形成一邊是用工荒、另一邊是就業難的怪象。
當經濟陷入這樣的發展慣性,結構性地缺工在所難免,大學生就業難只會愈演愈烈。
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最終都是為了讓勞動者擁有更好的生活。就業難和用工荒同時出現,提醒我們再不能抱著“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不放,因為這樣的發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續的。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勞動者會做更多權衡,苦活累活,錢再多可能也沒多少人願意幹。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才能從根源上破解就業難和用工荒,並實現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的良性互動。 曉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