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證券報報道,達沃斯論壇,群雄雲集。在爭論、指責和警告聲當中,“改變”和“要改變”是主旋律。
達沃斯論壇的主席施瓦布警告說,2008年是金融危機之年,2009年是經濟危機之年,而2010年則會演變為社會危機之年。
還好,他是在2010年的年頭髮出這樣的警告。或許,與會的企業家,金融從業者以及各國政要能夠聽到,並有所行動,讓“2010年淪為社會危機之年”僅僅成為預測而不是現實。否則,真的要如“末日博士”魯比尼所說的,歐元即將在2年內崩潰,由此會引發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危機。
施瓦布所說,過去兩年的危機,讓人們洞悉經濟的相互依賴、管理斷層以及全球化潛在的系統風險,而達沃斯論壇是從本次危機中學著改變的最後一個機會。
改變,以便杜絕危機,首先就是應該從危機的根源著手。於是,金融企業繼續成為矛頭所指。
在這個論壇中,銀行家的代表們舌戰群儒,與經濟學家、政府官員相互攻擊、指責,為自己辯解。“貓鼠之爭”,不絕於耳。
比如,有經濟學家說,銀行規模應該控制,銀行業給社會帶來的只是“負效應”;銀行界人士當即反駁,說銀行的規模應該進一步擴大,以便對經濟復蘇提供更有效的支撐。有人呼籲應該對歐美的金融體系進行更有效和強有力地監管,以避免重蹈覆轍;銀行界馬上也有人反駁說,歐美的監管太嚴會導致金融企業無法生存,而流向新興市場。銀行家們對最近歐美當局出臺的一系列監管措顯得義憤填膺,包括限制高管薪酬、徵收紅利稅與交易稅等。
姑且不說銀行界大佬們的言論有多少自私的成分,至少他們的出席已經是一種姿態上的改變。去年的達沃斯論壇,幾乎所有大型金融機構的負責人都缺席了。因此,諸多銀行家也就是之前的“危機禍首”敢於出席,敢於聆聽,敢於爭辯,就已經是一種改變。這一次,無論是高盛、大摩,花旗,還是美國銀行,基本上都派出了一號人物出席。
不過,至今看來金融家此行的更的目的,是更多地利用這個舞臺為自己爭取話語權,以防止出臺更加不利於自身的後續監管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在發言中說,“全球經濟真正的風險在於微弱乃至不確定的增長,即使到2010年底,美國的GDP也只能回到2007年的水準。從經濟上而言,這意味著白白失去了三年。”
總體而言,前兩天的達沃斯論壇,似乎爭論之聲多了一點,合作之音少了一點。希望在後面幾天的討論中,多一點合作的方向,少一點相互的指責。畢竟,我們需要更快地發展以彌補過去的失誤和浪費的三年,這才符合貓與鼠的共同利益。(記者 鄭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