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警惕輸入性通脹

時間:2010-02-04 14:33   來源:半月談

  2009年底以來,亞洲的印度、越南兩國出現較高通貨膨脹,引起全球高度關注。越南受大米價格高漲的影響,2009年12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6.52%,為2009年4月以來最高。有研究認為,越南經濟已經過熱,今年第三季度通脹率可能將達到14.2%。更有專家預計,2010年下半年越南CPI將超過15%。印度通脹主要由食品價格不斷攀升造成。由於馬鈴薯和蔬菜價格上漲,2009年11月印度食品價格漲幅比上月高出6個百分點,達到19.95%,其食品批發價格指數已達到近11年來的最高點。

  印越兩國通脹對我國影響不大。印越兩國經濟佔全球比重較小,且印度並非我國的主要糧食進口國。但若人口大國印度糧食供應短缺持續,政府禁止糧食出口並增加進口,必然對我國糧食進口價格有一定影響。有利的是,2009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糧食連續6年增產,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產量首次連續3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

  需警惕的是,全球性貨幣超發正給我國帶來輸入性通脹壓力。在美國經濟真正好轉之前,美聯儲將繼續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元大量放出,涌入大宗商品市場,推高大宗商品價格,這將導致輸入性通脹的產生。在2003∼2008年我國通脹的產生因素中,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的輸入性通脹是主要原因。

  今天,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已經非常高,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我國對石油、鐵礦石等能源和資源類商品的國際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從國際市場輸入這些商品,提高了我國工業和消費的基礎成本。資源成本上升,我國出口企業利潤率下滑。對於我國貨幣政策而言,如果調整匯率和利率,會給我國出口企業沉重打擊;但若不調整匯率和利率,流動性就不能受到限制,那麼國內資產泡沫將推高通脹率。

  與此同時,2010年境外“熱錢”的涌入將會增加我國通脹壓力。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和我國經濟持續好轉背景下,我國將會成為國際“熱錢”關注的焦點。已有跡象表明,在迪拜危機之後大量資本已經轉向我國。(張茂榮 王靜文)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