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製造”趕超“德國製造”,榮登全球出口“狀元榜”。不過,海關總署最新發佈的外貿數據顯示,“出口冠軍”未來的外貿形勢並非高枕無憂。多種風險因素給2010年的外貿形勢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德國出口總額為8032億歐元,相當於11213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8.4%,少於中國的12016億美元。中國的年出口額首次趕超自2003年就穩居“全球出口第一”的德國。
這一消息並不令人意外。中國出口額多年來一直逼近德國,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包括世貿組織在內的國際機構都預期中國出口將全球第一。這說明,儘管同遭金融危機衝擊,中國出口的下滑程度低於其他出口競爭國,所佔全球份額也明顯擴大。
但有專家指出,中國出口奪冠有些“被第一”的感覺,主要原因是德國出口下滑幅度過大。受金融危機衝擊,德國經濟遭遇60多年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這無疑拖累了德國的出口產業。尤其是德國出口的多為機械、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等,金融危機後,各國開工不足和去庫存化顯然限制了這類產品的需求。
與此同時,“中國製造”的“吉芬商品”特性對中國出口形成支撐。“吉芬商品”是指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在經濟繁榮時期能夠為其他更高價格、效用更大商品取代,在危機時期卻因其價格低廉而被更多消費者青睞的商品。中國出口以中低端勞動密集型以及中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中間產品為主,在歐美消費者高端產品消費能力下降之後,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成為首選。這也是去年下半年以後,中國出口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降幅明顯收窄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全球第一”對中國出口而言也意味著更多的壓力。
“出口狀元”往往是貿易保護主義最大受害國。2009年中國遭受到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案子有116個,涉及金額達127億美元。當前,各國政府經濟刺激方案中“公共投資”和“拉動消費”的子彈漸漸打完,轉而提出要擴大出口來促進經濟增長。比如,美國近期大張旗鼓地提出擴大出口的戰略,並將中國和亞洲市場作為進軍目標。貿易對手競爭加劇意味著2010年中國面臨貿易摩擦的壓力將大增。
因此,中國出口能否延續2009年末的回升態勢有待觀察。海關總署1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儘管2010年1月份出口同比增長21%,但環比下降16.3%。2009年下半年歐美市場出現需求回暖的跡象,但近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會否擾動歐美日等經濟體的復蘇軌跡,中國出口市場能否穩固,仍存在諸多變數。
目前中國出口仍未擺脫“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困境。在出口貿易國際產業鏈分工領域,中國製造處於初始原材料供應國與最終消費產品生產國之間,受著兩端利潤的擠壓。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認為,中國出口規模處於世界第一,是就總量而言的。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還需要優化,中國產品出口背後的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加強,中國出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需要提高。由此可見,中國出口奪冠的同時,需保持十分的清醒。 (盧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