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中國一季度貿易逆差不是“出口危機”

時間:2011-04-19 16:35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在連續20年貿易順差、外匯儲備數以萬億美元計的今天,貿易順差過大早已成為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的一大難題,“減順差”無形之中再度成為中國外經貿工作的主題之一,貿易順差縮減和暫時性逆差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效果也頗為不少企業所看重。

  但作為一個本幣尚未成為公認國際貨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強力推動經常項目收支平衡的同時,仍然不能忽視持續貿易逆差的風險。我們追求和推動的國際收支平衡,不應當是“休克療法”式的平衡,而應當是軟著陸。

  為什麼?因為國際收支、特別是經常項目收支逆差一向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桎梏,更是引爆其全面經濟危機的導火索,而由國際收支危機引爆的全面經濟危機常常又進一步觸發社會動蕩,乃至政權更疊。

  從1980年代接踵陷入“失去的十年”的拉美國家和東歐,到1997年在金融危機中掙扎的東南亞和韓國,莫不如是。自西方列強對華傾銷鴉片以來,中國遭受經常項目收支逆差壓力幾達200年之久,直到1980年代初仍一度瀕臨債務危機邊緣,今天仍不可掉以輕心。只要以美元為核心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不徹底更改,本幣尚未躍居十足國際貨幣的發展中國家就時刻面臨潛在國際收支危機風險;而美元的貨幣霸權又立足於美國的政治和軍事霸權,要動搖、徹底更改它絕非易事。

  有鋻於此,一季度我國一改6年來無季度貿易逆差局面,累計出現了10.2億美元貿易逆差,與去年一季度的139.1億美元順差對比鮮明,值得給予一定關注。

  一季度貿易逆差不是緣于出口下降或增長減速,而是因為進口增長迅猛。因為一季度我國出口3996.4億美元,增長26.5%;其中3月份當月出口1522億美元,增長35.8%,這樣的出口增速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人得出“出口危機”之類結論。而進口增長迅猛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經濟增長較快拉動了進口需求、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有鋻於此,我們可以確認,今年一季度的貿易逆差還不至於造成全年貿易收支格局徹底逆轉,全年貿易收支仍將維持順差局面。之所以如此,緣于中國出口的需求和進口供給兩方面因素。

  在中國出口需求方面,無論是美國政府“關門”危機,還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新發展,抑或西亞北非動蕩升級到內戰和國際戰爭地步,目前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都尚不足以顛覆其他主要經濟大國實體經濟部門復蘇改善的基本趨勢,日本大地震甚至為中國出口增添了某些新的需求,為中國某些出口騰出了市場份額。

  同時,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提升步伐在2011年可望加速,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從企業到政府都對提升產業結構和自主創新投入了空前的資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高鐵、大飛機、載人航太等一系列高精尖“中國製造”正在令世人耳目一新,而智利礦難救援、日本核泄漏危機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事件又在客觀上為三一重工等中國技術裝備廠商提供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機會。

  在進口供給方面,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漲是一季度進口額暴漲和貿易逆差的重要成因,如鐵礦砂進口量增長14.4%至1.8億噸,進口均價上漲59.5%至每噸156.5美元;大豆進口量雖然減少0.7%至1096萬噸,但進口均價上漲25.7%至每噸573.9美元……利比亞戰火推動國際市場油價直達兩年半新高,更令人擔憂中國初級產品進口支出增長失控。

  但假如主要初級產品價格真的達到了可以逆轉中國貿易收支基本格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的地步,這個價格也註定不可能維持多長時間,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要麼是製成品價格(換言之即中國出口價格和出口額)隨之全面上漲,從而使得年度貿易收支仍然呈現順差;要麼是國際經濟因此而降溫,對初級產品進口需求下降。

  進一步考察,由於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壓力出乎預料,主要經濟大國收緊貨幣政策的步伐可望提前、加快,這對於很大程度上緣于投機炒作“虛火”的大宗商品價格將產生釜底抽薪之效。

  更重要的是,某些快速增長的進口項目儘管在短期內惡化了貿易收支,促進了貿易逆差形成,但在較長時間跨度內將通過進口替代和促進出口兩種機制而改善中國貿易收支。

  一季度中國機電產品進口1729.2億美元,增長25.6%,其中固然有汽車(進口增加31.8%至23.6萬輛)之類消費品,但很大一部分是技術裝備等投資品,也正是這類投資品是我國擴大進口政策促進的主要對象。在中國強力發展新興先進製造業、推進產業升級的浪潮中,預計這類技術裝備進口還會繼續顯著增長。但這類裝備進口之後,其產品常常替代了昔日的進口產品,要麼提高了出口的增加值,或形成了新的出口能力,從而在較長時間跨度上是改善而不是惡化了中國的貿易收支。

  筆者曾走訪過一處大型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其設備投資近170億元,80%以上進口;僅僅這一個項目的設備進口需求就完全可能使該大型企業集團今年全年貿易收支轉為逆差。但我國液晶面板此前基本上依靠進口,2008年進口額高達441億美元,該項目投產之後,由於產成品替代了此前完全依靠進口的液晶面板,出口的電視機等產品也因檔次提高而價格上漲,該大型企業集團未來貿易收支將顯著改善,不僅會恢復順差格局,而且順差額可望進一步提高。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