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3年1月1日只有六周左右的時間,在解決即將到來的“財政懸崖”問題上,美國正在與時間賽跑。從當前形勢看,美國兩黨已在各自立場上有所軟化,“財政懸崖”變成“財政斜坡”可能性很大。然而,從長期看,不改變美國凱恩斯的大政府主義以及“透支模式”,美國財政體系依然難以為繼。
所謂“財政懸崖”包括四方面內容。首先,要確定2013財年後半年的聯邦政府預算;第二,要決定美國公共債務上限該如何提高;第三,要決定未來數年內個人收入所得稅等稅率,並決定是否要開展新一輪稅制改革;第四,是否要切實削減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以降低美國公共債務。由於2008年以來的減稅政策到期以及2011年債務談判後的自動減赤計劃,明年美國將增加5320億美元稅收,同時減少1360億美元政府支出,這勢必會對美國經濟產生“減支”和“稅收”兩大衝擊。
相比“減支”而言,稅收衝擊來得更加直接。由於大多數2001年起實行的減稅政策將在2013年1月1日到期,屆時稅率將提高,應稅收益額減免和稅收抵免政策將自動失效,很可能使數百萬納稅人受制于替代性最低稅收體系(AMT)。“替代性最低稅”創建於1969年,其初衷是為了避免高收入人群過度使用稅賦優惠政策,達到全免或大額度減免稅金的目的而採取的一種懲罰性措施,AMT稅收體系在常規稅收制度基礎上設定了稅務負擔總額的豁免額(也即閾值)。多年來美國的國會一直頒布補丁條款根據通脹確定收入的閾值,使數百萬的納稅人免於繳納替代性最低稅。最近一次修訂是在2010年,有效期至2012年年底,如果國會不能延期傳統的替代最低稅的補丁條款,屆時將有近千萬中等收入家庭會因豁免額的降低而受到較大影響。
此外,2009年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中部分臨時性稅收,以及布希政府時期稅收減免政策的期滿失效都可能提高美國民眾的薪工稅、長期資本利得和合法紅利的稅率,綜合這些稅收因素可能涉及2210億美元的稅收增加,這將直接打擊美國消費者信心,產生非常大的經濟和消費緊縮效應。
當前,“財政懸崖”解決的癥結在於美國兩黨在“減赤”還是“增稅”上存在根本性分歧。那麼,到底是“增稅”還是“減赤”才是解決美國“財政懸崖”的關鍵呢?
在筆者看來,美國最大的問題是公共支出過度,而不是政府稅收不足。美國聯邦預算缺乏一個連貫的、可持續的中期規劃,導致在包括今年在內的過去5年赤字水準年年超過1萬億美元。今年10月,美國聯邦財政收入為18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3%,但財政支出為30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6.4%。過去3年,美國聯邦稅收低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6%,而開支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2%,可見,財政開支過度才是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攀升的源頭。
二戰以後,美國大部分時間財政支出高於財政收入,從1950年至2009年的60年中,出現財政赤字的年份有51年,佔總數的90%以上,而且財政收支盈餘的時間集中出現在1970年之前,此後除了克林頓總統執政期間出現了幾年的盈餘外,財政每年都是赤字。因此,解決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的首要任務當然是減赤。根據美國白宮向國會提交的新預算報告,該預算案規定,2013財年美國政府的財政支出約為3.8萬億美元,財政赤字將從2012財年的1.33萬億美元下降到9010億美元,即從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5%下降到5.5%,降幅高達29.7%。
然而,大規模減赤又談何容易。美國財政支出共分為三類:自主性支出、剛性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由於隨意性支出還包括了軍費、國土安全開支和生態維持開支等準剛性支出,真正能夠自由支配的額度要更低。而後兩類是無法通過經濟增長來解決的結構性支出,很難削減,其支出年度增幅是同期自主性支出的五倍。美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政府剛性支出負擔太重。2011財年,美國在剛性支出和國債利息方面的花費就比政府總稅收收入多出了1760億美元,因而其餘部分的開支只能靠發債來解決。而在2012財年還剩下6周才結束之際,這一缺口更是已經高達2510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聯邦債務需要支付的利息將從目前佔聯邦稅收收入的9%上升至2020年的20%,2030年的36%和2040年的58%。
與此同時,隨著美國人口老齡化以及醫療保險費用的激增,社會項目開支還在不斷擴大,估計2010-2019財年財政赤字總額將高達7.1萬億美元,到2035年美國聯邦債務將佔GDP的180%,財政體系將處於崩潰的邊緣。
從當前形勢看,出於維護美國經濟利益的考慮,兩黨在各自立場上已有所軟化,很可能是要麼民主黨在減赤方面有所妥協,在削減國防開支和社保開支方面做出一些讓步;要麼共和黨在增稅方面有所妥協,同意調整稅率並對富人徵稅,或者繼續提高債務上限。然而,現實告訴我們,“赤字財政”不宜長期化,舉債過度將會透支“未來”,美國政府如果不改變凱恩斯的大政府主義,不改變美國難以持續的財政體系,即便是美國兩黨在短期內能夠達成妥協,暫緩“財政懸崖”的爆發,但財政收支缺口必然加劇財政赤字並導致債務累積,大的財政危機依舊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