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國際金融論壇2012全球年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大會主題為:世界經濟格局變遷與全球金融改革。圖為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在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王悅威/攝
新華網北京11月19日電 (汪文品 萬方 李天真)國際金融論壇(IFF)第九屆全球年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在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轉型期最重要的問題是轉變發展方式,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實現經濟內生增長。他認為,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可能是未來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
轉型期需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新華網:中國經濟轉型期最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辜勝阻:中國經濟轉型期最重要的問題是轉變發展方式,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實現經濟內生增長。過去三十年我們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成功跨越了低收入國家的“貧困陷阱”,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輝煌的背後存有隱憂:經濟規模很大,但大而不強;經濟增長很快,但快而不優。企業陷入低端產業的“比較優勢陷阱”,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處於弱勢地位。創新是經濟活力的源泉,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經濟學認為,一個國家競爭力的發展要經過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階段,然後進入創新驅動、財富驅動階段。創新驅動是相對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而言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也就是說,我們在新的發展時期要努力增長動力的轉換,努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創新驅動”,從過度依賴“人口紅利”和“土地紅利”轉向靠“創新紅利”和深化改革來形成“制度紅利”。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最具增長潛力
新華網:能否說說您心目中未來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嗎?
辜勝阻: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有增長潛力的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可能是未來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歷史經驗表明,每次危機的過程中往往孕育了一批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在危機後以其特有生命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擺脫經濟危機的根本力量,推動新一輪的經濟繁榮。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還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機陰影,新興產業將成為各國經濟復蘇的關鍵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密集度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有穩定並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和較強的輻射帶動效應,是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此外,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和趨勢。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心就開始轉向服務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有數據顯示,目前經濟發達國家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平均為72%,世界平均為68%,而我國目前僅為43.4%,滯後20多個百分點。“十二五”時期,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將迎來一個大好時期。我國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大力發展服務業提升到經濟戰略規劃的突出位置,將其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服務經濟的全面發展。
人口城鎮化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
新華網: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了將近二十年,它的發展、轉型一直繞不開一個難題:人口壓力。接下來,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不斷轉變,您如何看待中國面臨的人口挑戰?它會對未來中國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辜勝阻:人口因素是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人口城鎮化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在內需和持久動力,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會制約經濟增長。“人口紅利”是我國過去三十多年來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龐大的勞動人口規模滿足了經濟高速增長對勞動力資源的巨大需求。充足的勞動供給、較低的總撫養比以及我國居民的儲蓄偏好,造成了我國長期的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同時,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提高了經濟增長效率。對我國經濟增長形成制約的人口因素是人口結構的變化,是人口老齡化。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勞動力在2012年之後將開始負增長,這意味著我國勞動力已經從“無限供給”向“有限剩餘”轉變。在年齡結構方面,人口老齡化嚴重,統計顯示,2011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85億人,佔全國總人口比重13.7%。預計到本世紀中期,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老年人口比重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準2至3個百分點。我國勞動力短缺致使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單純增加勞動力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傳統依賴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將逐漸喪失。未來,我國應該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以單純增加勞動力投入為主的“要素驅動”型向以技術進步為主的“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如何處理好城鄉統籌和城鎮化的關係
新華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伐加快,您認為,未來解決好“三農”問題,深化改革的難點和主攻方向在哪?
辜勝阻:解決好“三農”問題難點和主攻方向是要正確處理好城鄉統籌和城鎮化的關係。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就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明確了進一步的方向。加快城鄉統籌,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和農民與市民的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也有利於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但城鄉統籌的關鍵和難點在於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城鎮化率是體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綜合性指標,城鎮化的過程不僅包含了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比率不斷上升的過程,也有利於實現“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培育“新型農民”,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因此,以城鄉統籌發展為導向的城鎮化,是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的重要內容。未來要推進以城鄉統籌發展為導向的城鎮化,高度重視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構建城鄉互利互補共贏機制,高度重視城鄉平等互利原則、城鄉優勢互補原則、城鄉協調發展原則,實現城鄉互動發展,推進以城鄉統籌發展為導向的城鎮化戰略,實現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的要素集聚機制,鼓勵轉移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形式,促進土地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種田能手集中,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構建農民工同城市居民的平權機制,著力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解決半城鎮化問題,實現進城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並通過漸進的戶籍制度改革實現進城農民身份變換,推動城鎮化進程中進城農民的地域轉移、職業轉換和身份變換同步進行。
重視用創業帶動就業,實現農民工“創業夢”、“市民夢”和“安居夢”,重視通過土地資本化等制度創新解決農民工創業置業融資難問題,加大政府公共服務,鼓勵民間投資,構建多元化的籌資機制。完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機制,走大都市圈與中小城市協調共進的均衡城鎮化發展道路,一方面加強大都市圈內大中小城市的功能互補,另一方面積極壯大縣城、把縣城建成具有一定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中小城市。
實施公平競爭原則是國企改革的關鍵所在
新華網:您認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是什麼?民資“新36條”出臺後,各界都說應重在落實,難點在哪?
辜勝阻: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是實施公平競爭的原則。十八大報告中最為突出的亮點之一就是強調公平,提出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公平競爭理論。”“三個平等”的公平競爭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不同所有制經濟主體“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要打破行業壟斷,放寬民企的市場準入,打破民企準入的“玻璃門”和“彈簧門”,並構建與企業體系相匹配的多層次金融體系,讓各種市場主體能夠公平競爭,擁有平等獲取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機會。明確政府職能,使政府和企業各司其責,讓公平和效率回歸各自的責任主體。要依法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在法律面前平等,依法制定和落實各項制度和政策,依法解決社會利益衝突引發的公平和效率問題。難點是深化壟斷行業的改革。部分國企利用獲得稀缺資源的優勢,無償或低租金使用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方便獲得特許經營權、融資傾斜、政策性補貼、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援,輕鬆跨越市場準入和行政審批“門檻”,在一些上游產業甚至競爭性產業形成寡頭壟斷,獲得超額利潤。
早在2005年,國家就出臺了鼓勵民間投資的“非公36條”,2010年又出臺了“新36條”,但是由於政策細則缺乏、既得利益退出機制缺失、投資服務缺陷和執行監督缺位等問題,使得民資在進入壟斷行業時仍然面臨 “玻璃門”障礙和“彈簧門”障礙。今年,相關部委密集出臺了42條細則,使得準入範圍更加細化、投資方式更加具體、操作措施更加明確。但由於體制機制障礙,民營資本對於進入壟斷領域仍存在疑慮。進入後能否獲得公平競爭環境和政策平等對待,仍然是民營企業期待和關注的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