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密集出臺強硬貿易舉措 或升級為貿易戰

時間:2013-01-17 09: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趨勢

  仍將圍繞“補貼”頻繁出招

  就中歐貿易出現的摩擦,歐盟駐華大使艾德和在16日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歐貿易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往來,當然會存在一些摩擦點,但“有些人說是‘貿易戰’,我不接受這種說法。”

  中國海關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的地位,而歐盟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被美國取代。

  不過,展望今年的中歐經貿形勢,多數專家表示不容樂觀,認為整體仍將趨緊。尤其是在量化寬鬆大背景下的2013年,匯率戰、貿易戰的風險可能進一步加劇。

  屠新泉對記者表示,歐洲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再工業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再加上貿易保護行為往往存在“慣性”,綜合考慮,今年中歐之間仍將充滿摩擦。

  專家還指出,今年“補貼”問題將是中歐雙方貿易爭端的焦點。

  事實上,2011年歐盟就開始對華“補貼”問題頻繁發難,近來愈加強勢。2011年5月,歐委會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銅版紙徵收高額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這是歐盟首次揮舞起“反補貼”的大棒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2011年年初,歐盟執委會和歐洲最大的企業遊說團體———BusinessEurope開始牽頭調查中國出口信貸政策。隨後,歐盟對中國地方政府補貼證據的蒐集也開始密集展開。

  2012年5月,歐盟修訂了貿易防禦體系,計劃繞開產業申請將自行調查合法化的內容。這一引發巨大爭議的內容為歐盟強化貿易制裁鋪平了道路。目前,歐委會正在試圖將對中國無線通訊設備自行立案調查作為此項特權的第一項“試驗”。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有些西方國家認為中國企業的發展競爭力來自政府補貼,這是一種偏見。只要自己國內出現困境,就盯著中國不放,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事實上,很多所謂的“補貼”都是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結果,並不是非法違規的主觀補貼。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