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需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時間:2013-01-21 09: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1月19日,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主辦的“2012年發現中國創造力高層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學者和企業界人士表示,面對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和新工業革命的新形勢,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需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要積極在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培育和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新華社副社長路建平在研討會上表示,創新和創造力問題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宏偉目標的重大戰略問題。在全球經濟調整和中國經濟趨緩的大背景下,中國需利用創新驅動戰略來塑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2012年由經濟參考報牽頭、新華社社屬媒體共同參與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專題報道和發現中國創造力全媒體報道,對全國10多個省市的近百家企事業單位進行了採訪,刊發了一大批有價值、有觀點、有影響的稿件,發現了一批在中國創造力方面的新典型,提升了全社會尊重創造力、弘揚創造力的氛圍。

  聯合國近日發佈《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稱,2013年世界經濟仍將持續低迷,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4%,並在未來兩年面臨再度陷入衰退的風險。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東亞地區經濟形勢喜憂參半。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表示,“目前世界經濟復蘇仍然乏力,世界經濟將出現結構調整,實體經濟將表現為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從泡沫部門轉移出來重新配置,以及企業對自身產品和市場的結構調整。”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說,“剛剛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為7.8%,這是13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首次低於8%。”姚景源說,我國過去的經濟增長一方面依賴出口,另一方面依靠投資拉動,靠的是大量的信貸。過去十年,我國貨幣發行增長了6倍,但經濟總量按照不變價格才增長1.5倍。

  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中技術驅動實實在在的貢獻率不超過30%。在G 20的20個國家中,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唯一低於50%的只有中國。

  關於轉型和創新的方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表示,創新轉型是世界性命題。如今歐洲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提出了再工業化,中國提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爆發的今天,中國有必要利用目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出現經濟危機的難得機會,在新能源、新一代網際網路、物聯網、生物工程,以及航太、海洋等新興技術和產業化各方面實現超越。

  對於如何讓創新驅動經濟發展,辜勝阻說,首先,在創新過程中制度創新重於技術創新,中國不缺創新要素,缺少能把要素整合的創新制度;其次,人才激勵重於技術開發,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此外,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馬光遠表示“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僅僅缺乏核心技術的創新,在很多小的領域,甚至傳統領域,我們的創新也非常匱乏,在任何一個行業和任何一個方面,搞創新的人都非常少。所以說我們的創新應該是全方位的創新,而不僅僅是核心技術的創新。”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鏗表示“企業要在找準市場需求的前提下積極創新,把夢想變成現實。當前一些民營企業面臨出口困難,就要盯住中國13億人口這個市場需要什麼樣的產品,把這個市場需求看準了,就一定會比前些年發展得更好。”有關創新型企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國內外經濟結構大調整的形勢下,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生存和發展。

  華為技術中國區市場總監李翔宇表示,“華為從創立至今20多年的歷史,始終把創造和研發放在第一位。我們用創新和創造打破了國外百年來對通信行業的壟斷,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生存和發展逼出來的。”太原鋼鐵集團董事長李曉波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反對守成’的創新文化,已經成為太鋼集團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他說,模倣學習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新引領的時代已經到來,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太原鋼鐵每年都有因為創新而受到獎勵的員工,但從來沒有一個因為創新失敗而受到責難的員工。天津海鷗手錶集團總經理呂軍表示,海鷗手錶近年在應對海外公司的訴訟中創造了連贏五場的佳績,其中的啟示是,企業能夠贏得海外市場,關鍵要確實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通過專利申報等方式保護自己的技術。(記者方家喜 趙東東 張松)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