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更加發展的成色十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生動實踐
馬建堂
內容提要
經濟更加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普遍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顯著增強,經濟更加發展的成色十足。
經濟更加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幹實事,成功駕馭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這一科學思想指引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定步伐,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顯著增強,經濟更加發展的成色十足。
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失時機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2012—2019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速達到7.0%,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持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較大衝擊。在抗擊疫情的嚴峻鬥爭中,我國經濟經受住了“壓力測試”,展現出巨大韌性。疫情衝擊沒有動搖我國長期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3.9%,比2012年提高8.4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4%,比2014年提高3.8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2.5%,比2014年提高2.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使發展新動能不斷壯大,中國製造加快向中高端邁進。
供給體系品質逐步提高。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取得實效:截至2017年末,全國共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2019年四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5%,比2013年一季度提高2.2個百分點,比2016年的最低點提高4.6個百分點。企業部門去杠桿取得明顯進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從2012年底的57.8%下降到2019年底的56.6%,下降1.2個百分點。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我國供給體系品質逐步提高。
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自主創新是推動高品質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釋放和激發全社會的創業創新熱情,加大創新資源投入,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2—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10298.4億元增長到21737億元,7年間翻了一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19%,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準;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等指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科創基地和平臺建設如火如荼,科研基礎條件大為改善。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下,我國在量子科學、鐵基超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化學誘導的多潛能幹細胞(CIPS幹細胞)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高技術領域捷報頻傳,神舟飛船與天宮空間實驗室在太空交會翱翔,北斗導航衛星實現全球組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最大深潛紀錄;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
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力不斷提高。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智慧製造、無人配送、線上消費、醫療健康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一些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準。2019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15009元/人,比上年提高6.2%,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力不斷提高。
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後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既著力破解發展中的難題、補齊發展短板,又鞏固和厚植我國發展優勢,推動我國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強,提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並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加大力度支援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地區發展差距不斷縮小。2019年,我國東部地區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西部的1.76倍,比2012年下降0.08倍。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有效促進城鄉資源均衡配置,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2013—2019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8311元增長到30733元。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有所緩解:2019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64倍,比2013年的2.81倍明顯下降。
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普遍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普遍提高。
民生保障工作紮實推進。2013—2019年,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都在1300萬人以上,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截至2019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有4348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有53266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有135436萬人。我國已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牢牢兜住民生底線。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2012—2019年,我國年末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551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9000多萬人已經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降到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今年,我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即將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公共服務水準明顯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持續加大對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的投入,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2018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6年,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為創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提供了堅實基礎。此外,我國還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垃圾分類等工作,城鄉居民的人居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推動我國生態環境品質總體上得到改善,經濟發展可持續性顯著增強。
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以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圍繞污染物總量減排、生態環境品質提高、生態環境風險管控三類目標,全面推進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大力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強化生態環境督察執法,保證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規劃明確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7項已提前完成目標任務。
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迴圈低碳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產業佈局,發展清潔生產,推進綠色發展。建立並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全球視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綠色發展轉化為新的綜合國力、綜合影響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2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