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強化對“網路水軍”全鏈條治理

2022-07-01 09:15: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時評】

  作者:王丹

  據媒體報道,自6月26日起,公安部網路安全保衛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為期6個月的依法打擊整治“網路水軍”專項工作,以進一步遏制“網路水軍”及相關黑灰產業的滋生蔓延趨勢,切實維護網路生態、市場經濟秩序和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網民苦“網路水軍”久矣!有媒體調研發現,9元可轉發1000條,7元可以遮罩1000條差評,話題閱讀4元就可刷100萬閱讀量……捧人造勢、惡評去勢、有償刪帖、刷量控評,這些不過是“網路水軍”常規動作;更有甚者,通過“網路水軍”發佈違法有害資訊“制熱點”“蹭熱點”,意圖操控或擾亂網上輿論秩序,或者借此實施敲詐勒索。網路水軍不僅出沒在電商平臺,社交網路、搜索平臺、短視頻平臺也幾乎都是“重災區”。

  雖然打著網路公關、輿情監測或搜索優化等旗號,但多數“網路水軍”實則為虛假輿論炮製機器。這架機器背後,是一條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我們通常理解中的“網路水軍”,多指那些實際在網路平臺上進行點擊、留言等行為的賬號及其背後的操作者。他們規模龐大、神出鬼沒,但在整個利益鏈條中,他們不過是處於最底層的且收益最少的那部分。在他們之上,還有發佈“任務”的僱主以及多個層級的仲介及組織者、管理者。

  成為一名網路“水軍”,並不需要特別的技能,不誇張地說,有一部能上網的手機足矣,而且按件計費,來去自由。當前,隨著監管的升級,網路水軍也不斷“進化”能力及策略。初始階段,“網路水軍”賬號背後,多數對應存在一個真實的人,而現在隨著速發等技術的發展,賬號註冊和內容分發,甚至包括“養號”等行為,都可以由機器演算法來完成。“網路水軍”的這種分散性、流動性、大規模性和隱蔽性等特點,給治理網路水軍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網路水軍橫行氾濫,並不只是影響某一個人的購買決策和資訊接收。當大量的定向特製虛假資訊鋪天蓋地出現在資訊環境和平臺上,其污染的是整個資訊網路和環境,扭曲的是對整個資訊系統的認知和互動。更不用說,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網路水軍的行為已經侵犯到了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損害到了市場經濟的正當競爭和規範秩序,已成為影響網路社會安全和生態的嚴重障礙。也因此,此次公安機關在過往“凈網”系列專項行動的基礎上,接續打擊整治“網路水軍”,得到了很高關注和期待。

  “網路水軍”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而且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其治理難度和複雜性也都與日俱增。但越是如此,越要多方協同配合,開展全鏈條治理,加強技術“武裝”,遏制其氾濫。要善用技術對水軍賬號進行識別分析和行為監測,及時進行輿情預警和處理。此外,既然“網路水軍”生意鏈條中存在一個層級分明的金字塔結構,那麼除了處於“前臺”的網路水軍外,對“幕後”的那些仲介、網路平臺管理者等也都應進行嚴厲打擊。

  而這又牽涉到一個現實的難題,那就是對於網路水軍的敲詐勒索、侮辱誹謗等行為,現有的法律可以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和支撐,但對於那些擦邊球性質的網路水軍及行為,由於法律界定的模糊甚至空白,存在難以界定和管理的困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網路水軍的僥倖心理。完善打擊網路水軍的法律法規,敲掉相關條文中的模糊濾鏡,發揮法律應有的震懾力和約束力,當成為相關治理的優先級議題。

  安全晴朗的網路空間,歸根到底離不開每一個網民的托舉和努力。提升社會整體的媒介素養水位,提高每個網民的媒介認知水準及使用能力,包括甄別水軍和虛假資訊等的能力,雖然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確是長久之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