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該如何通過戰爭與和平的十字路口?
中國國民黨5月17日宣佈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2024,至此,島內藍綠白三方競選格局成型。接下來,侯友宜、賴清德、柯文哲將分別代表各自政黨為明年1月舉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一決高下。
民進黨執政這7年,臺海經歷了一場質變,和平在臺海似乎逐漸成了奢侈品。當下,臺灣已然走到了一個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2024年選舉,是一場事關臺灣道路選擇的選舉,是一場臺海能否由兵兇戰危轉為和平發展的選舉,更是一場決定臺灣未來命運的選舉。臺灣當如何抉擇,才能平安通過戰爭與和平的十字路口?這也正考驗著島內政治人物和全體臺灣民眾的智慧。
臺灣政治人物需要高處不勝寒的勇氣
回望歷史,重要政治人物的理念和作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興衰成敗。優秀政治家常常需要忍受高處不勝寒,需要將自身的政治理念與民眾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聯繫,循循善誘,將一個國家或地區引到對的方向上去。
而眼下的臺灣,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早已定於一尊,極力謀取大位並繼續蔡英文與大陸對抗的危險路線,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正在努力創建自己的敘事並彌合黨內分歧。而勢力較弱的柯文哲則想拉抬民眾黨選情,繼續扮演關鍵少數。
回顧史上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數次選舉對決,國民黨曾幾次因分裂而敗北。這一次,非綠聯盟喊出“下架民進黨”,但響亮的口號最後能否成真,仍然充滿變數。
選舉政治中,選票就是政治人物的生命。他們為個人利益計,為黨派計,為眼前利益計,獨獨少了高處不勝寒的前瞻。以柯文哲為例,他勝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囿于政黨利益,為保住民眾黨在立法機構的席次,只能言之鑿鑿要參選到底。而參選到底,即意味著藍白合破局,分裂選票的結果是非綠聯盟“下架民進黨”的希望可能落空。
在重大歷史節點面前,島內政治人物的選擇當慎之又慎,個人前進百步不算本事,帶領全島民眾走出關鍵性一步、跨過戰爭或和平的泥沼,迎來兩岸和平發展方顯能耐。
臺灣民眾今天的選擇將決定明天的臺灣
蔡英文主政臺灣7年,兩岸關係並非“維持現狀”,而是已經“全面翻轉”。如果接下來再給賴清德4年甚至8年,後果如何,不難想像。
多年來,隨著職務不斷升遷,賴清德一直在變換人設和口號,從“務實臺獨工作者”到“和平保臺”,再到當下的“反共不反中”。但萬變不離其宗,相信當下的口號也不會是賴清德的最終版本。
島內“臺獨”勢力招搖與國際局勢變化也不無關係。近些年,美國不斷在印太地區拼湊美日印澳、美日韓等對華包圍圈,並拉攏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自由航行”為名,不斷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而其中,臺灣也成了重要一環,落入了美國做好的“局”。
因此,島內民眾看到的是美西方仇中反華政客如過江之鯽竄訪台灣,聽到的是美國總統信誓旦旦要“保衛臺灣”和日本已故政客喊出的“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很多島內民眾似乎忘了,備戰不能避戰,而兩岸完全存在長期和平發展的可能。如果天天喊備戰,難免不落入自我實現的預言。
也許,已跳脫政治選舉的臺灣前政治人物更能老馬識途。今年開年之初,為臺灣前途擔憂的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發文疾呼“備戰無以避戰,謀和才能避戰”。他還親力親為,借赴大陸祭祖之機為兩岸和平奔走,發出“和平奮鬥”的呼聲。此外,前國民黨主席連戰也在其出版的回憶錄中認為,“兩岸應該推動政治對話、追求最終和平”。
處於十字路口的臺灣不能迷惘,也沒有太多時間迷惘。俗話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離2024選舉已不到一年,選擇侯友宜還是賴清德,島內政治人物和全體臺灣民眾當好好思量,今天的選擇將決定臺灣的前途。(文/賀通 審核/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