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官德”

時間:2012-06-20 11: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北京市社科院成立“中國古今官德研究”課題組,組織骨幹專家進行專題研究,近日推出一套官德研究叢書,包括《史說官德》、《大道官德》、《為官史鑒》、《申論官德》四本,作為北京市黨員幹部的反腐倡廉教材和教育讀本。這套叢書的出版,再次讓官德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做人要講道德,做官更要講道德。所謂官德,一方面來自他律,也就是法律之治與內部管理,一方面來自自律——官德一靠制度建設,二靠加強官員的道德修養。而要加強官員道德修養,倫理道德理論的建構、既有道德資源的開掘均不可偏廢。因此,對中國古今官德進行總結,非常值得期待。

  但是,官德的標準在哪?是官員參悟出來的“內心的神明”,抑或自古代傳承而來的聖賢教化,甚至是自外舶來的價值觀念?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叫《清官謠》,其歌詞曰“天地之間有稈稱,那稱砣是老百姓”,意即評價官員的標準掌握在老百姓手中。官德的他律部分,體現民意;即使是官員內在的道德信念,仍應由老百姓的要求轉化而來。而老百姓總是特定歷史中的存在,他們對官員的道德要求是與時俱進的。

  官德,顯然也應與時俱進。這一方面要通過法律、制度的進步來實現,另一方面必須對既有官德資源進行超越,毫不憐惜地扔掉其中的糟粕,將合理成份整合到我們時代的需求中來。今天,中國政治正由傳統政治向民主政治大步邁進,今日之官德不能不與傳統官德有質的區別。

  中國有幾千年政治文明史,但總的來說是一部傳統政治的歷史,生成了相應的官德,我們現在發掘官德的這種歷史資源,必須非常小心和謹慎。到各地的機場書店去轉轉,可以找到很多古代官員寫的“官經”、“官緘”,它們與講述官場勾心鬥角心得的當代小說擺在一起,僅此可見,傳統官德不乏憂國憂民的情懷,但主要是一套封建官場的自存與權謀之道。現在一些官員不與人民群眾的要求對接,卻熱衷於看《康熙大帝》、《甄環傳》,恰恰暴露了他們的官德取向。

  今天修官德,必須直面現實,把人民群眾的要求作為根本標準。中國的政治史很悠久,但傳統與現實存在本質的不同,這就決定了當代官德的價值觀、目標、機制、動力等必須是新的,不僅需要理論創新,而且只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完善。過去,君權神授,官員的權力來自君主的委託;現在人民當家作主,官員“權為民所授”,必須“權為民所用,權為民所控”。現代政治有兩個關鍵詞,一是“責任”,一是“法治”,二者構成當代官德的核心內涵。在此基礎上,再來拓展新官德的內涵,這只能在政治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完成。

  如果深入研究傳統官德,我們不應僅僅看到傳統官德如何造福人民,更應看到政治精英的自我道德期許與政治現實之間的鴻溝。北宋的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范仲淹,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官德名言,但在政治風浪中屢遭貶謫,壯志難酬。人民對官員的道德要求若不能訴諸制度,則往往淪為少數有德者的空想與空話,所謂官德往往就成了黑暗現實的遮羞布。所以,重官德首重制度,保障權力行使的基本性質;然後提倡自律,使權力在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提高。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